1971年,杨振宁收到了老友邓稼先的来信,信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让杨振宁热泪盈眶。
除了寒暄外,邓稼先在信中明确告知,在中国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中,除了苏联专家在早期有过短期援助外,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这个消息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也触动了他心中深藏的遗憾。
![]()
邓稼先和杨振宁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他们是同乡,都在安徽合肥安庆出生,两人的父亲都是清华大学教授,他们同在当年北平崇德中学读书,抗战期间清华迁昆明组西南联大,两人又是同学。
杨振宁1945年赴美,邓稼先1948年随后,连同杨振宁的弟弟振平,三人在美合租住一个房间。
然而,1950年成为了两人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邓稼先在取得美国普度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后,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机会与前途,立即乘船回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
而杨振宁则留在美国,进入学术地位的普林斯顿研究所,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从此,两位好朋友断了音讯。
1964年,新疆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美国情报机关很快侦测并公布了中国原子弹几位关键人物的名字,为首者就是邓稼先。
![]()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在与杨振宁天各一方的15年中,邓稼先“人间蒸发”,在黄沙扑面、人迹罕至的新疆大漠中隐姓埋名苦干,为祖国的国防核工业、为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这一声巨响,对杨振宁的冲击和震撼,“超过了一颗原子弹,超过了一切现实世界中的得失与名利”。
杨振宁没有回国参与原子弹研制,成了他一生最后悔的事情,但当时的世界正处于两个阵营的冰冷对峙中,科学家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就在杨振宁在美国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中国的原子弹研制正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展开。
![]()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简称221厂,位于青海湖北岸,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是一个绝对机密的地方。
1957年5月,为选定原子弹研制基地,李觉和吴际霖、郭英会、何广乾以及外籍专家10余人,在飞机盘旋了甘肃、四川等地许多高山丛林之后,几经周折终于选定位于青海高原的金银滩为厂址。
理由为:四面环山,中间平地,宜于建厂;人口稀少,地域宽阔,便于疏散;边远闭塞,利于保密。
原子弹研制堪称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理论设计为其核心所在,邓稼先身为原子弹理论设计的负责人,肩负着千钧重担,承受着巨大压力。
彼时,中国仅拥有一台每秒运算1万次的104电子管电子计算机,大量数据只能借助手摇计算器运算,而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轰试验场,代号为“17号工地”。
![]()
历经上千次爆轰试验论证、上万个数据精密计算,多个单位协同发力,在理论设计与试验紧密配合、相辅相成之下,原子弹理论模型的设计雏形终得完成。
接下来,核爆炸所需材料成为亟待攻克的难题,此材料正是浓缩铀 - 235,它的获取与应用关乎核爆相关进展,解决其供应问题迫在眉睫。
天然铀里,铀 - 235仅占0.7%,其余皆为铀 - 238,故而若要研制原子弹,首要之举便是分离铀 - 238,以此获取浓缩的铀 - 235。

彼时,全球仅有美国、苏联、英国具备制造甲种分离膜的能力,这一制造技术堪称国家核心机密,被严密封锁,彰显着其在科技领域的关键地位与重大价值。
1960年,为攻克难题,第二机械工业部与中科院悄然启动一项绝密工程——“真空阀门”工程,此工程的核心任务便是研制甲种分离膜。
那时,冶金所内既无空调,也亦缺电扇,研究人员常汗流浃背在工作,为防汗水浸湿设备、损坏机器,众人巧妙利用早晚相对凉爽之时开展工作,敬业之心可见一斑。
当时冶金所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研究人员常常汗流浃背,为了避免流下来的汗水打湿设备、弄坏机器,大家就利用早晚时间工作。
历经三载砥砺奋进,至1963年末,上海冶金研究所终不负众望,成功试制出契合标准的甲种分离膜,为相关领域发展添砖加瓦。
![]()
1971年,杨振宁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中国,成为中美冷战期间首位访华的科学家。
他小心翼翼地向挚友邓稼先提出一个埋在心底多年的问题:中国的原子弹是否有外国人参与研制?当时他听到一些传闻,说有美国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绝密工程。
回美国的前夜,在上海大厦举行的临别宴会上,杨振宁收到了邓稼先的来信,信中明确告知,除了苏联专家在早期有过一些短期援助外,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
在信的结尾处,邓稼先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改成了“千里共同途”,杨振宁当时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他后来回想才明白,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
那次访问是杨振宁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他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杨振宁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原子弹研制,但他对中国的科学贡献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认知。
回到美国后,他在多个重要场合讲述中国见闻,硬生生在铁幕上撬开了一道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缝隙,在杨振宁影响和带动下,1972年,任之恭、林家翘率领美籍中国学者参观团访华。
杨振宁先生这样做,其实是承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美国中央情报局多次找他麻烦,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对中国的正面宣传。
1977年2月,杨振宁等人发起成立了“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并以8000美元在当天《纽约时报》刊登《致卡特总统公开信》。
旁边特别加了8个中文字“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呼吁美国政府尽快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
1979年1月30日,杨振宁在全美华人欢迎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的宴会上致辞表示:因为我们同时扎根于中美两大民族的文化,我们对增进两国的友好和了解,肩负着特别的责任。
杨振宁还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与美国及世界各国间的学术交流,他带回来的,是让中国科学能自主造血的“根”。
2015年,杨振宁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他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在百岁华诞庆贺会上,杨振宁终于回应了邓稼先半世纪前的“共同途”期许:“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两位科学巨匠以不同方式书写的报国故事,在此刻终于圆满交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