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底,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大门打开,一群身穿囚服的人走了出来,其中,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廖耀湘格外显眼。他曾是蒋介石视为 “五大王牌” 之一的黄埔名将,如今,却是一个刚被特赦的 “战犯”。
此时,周恩来总理亲切地握住他的手说:“建楚啊,我这里有个任务想交给你,你愿意吗?” 廖耀湘一时间热泪盈眶,心中五味杂陈。作为一名失败的将领,他曾觉得自己是个 “罪人”,但周总理的信任让他备受感动。那么,周总理究竟交给了他什么任务呢?
![]()
时间回到 1948 年的辽沈战役,廖耀湘的部队全线溃败,他与副官周璞仓皇逃命,化装成商人一路北上。他们换上粗布衣,脸上抹满泥土,廖耀湘还取了假名 “张得利”。然而,廖耀湘瘦小斯文的模样和带湖南口音的话语,让他在各个关卡格外引人注目。
果然,他们在中堡村投宿时被农会武装队长赵成瑞识破。赵成瑞盘问时,廖耀湘答得前言不搭后语,甚至试图用大洋行贿,结果适得其反,他和同伴很快被押送到解放军机关,最终关进了功德林。
初到功德林时,廖耀湘心中充满屈辱。他曾是驰骋沙场、在缅甸抗日立功的名将,如今却成了阶下囚,甚至一度想以刀片自尽。但在看管员的劝导下,他逐渐意识到,过去为国民党卖命已是历史,革命并不嫌迟。
慢慢地,他开始接受新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在学习会上坦白过往的罪行,积极参与交流。他讲述自己的战场经验,鼓励战友们为人民多做实事。随着心态的转变,廖耀湘变得开朗起来,也重新找到了 “价值感”。
他的转变引起了刘伯承的注意,刘伯承亲自来找他谈话,邀请他到军事学院担任讲师,教授学生们缅甸丛林战的经验以及辽沈战役中的得失。廖耀湘一开始很拘谨,说自己是 “败军之将,不敢班门弄斧”,刘伯承却笑着安慰他:“你不是败给了解放军,而是败给了人民。”
在刘伯承的鼓励下,廖耀湘走上了讲台。他讲得生动透彻,把理论与实战相结合,学生们听得入神,那一堂课赢得满堂掌声,也让他重拾自信,从 “战犯” 一步步走向了 “教师” 的新身份。
1961 年,廖耀湘因表现良好获得特赦。刚走出功德林,周恩来总理就找到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有丰富的军政经验,又是高材生,完全可以为新中国作贡献。希望你担任政协委员,把过去的历史写下来,留给后人警醒。”
廖耀湘听后十分惶恐,说:“我已经是罪人,能被宽恕已是莫大恩赐,哪敢再有非分之想!” 周恩来总理微笑着回答:“认识错误就是成功的一半。爱国不分早晚,为人民服务永远不嫌迟。”
在周恩来总理的开导下,廖耀湘最终接受了这个任务,加入了政协文史研究工作。为了照顾他,党中央还给他安排了补贴,帮助他在北京安稳生活。
从此,廖耀湘全身心投入到整理战争史料的工作中。1963 年,他成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之后出版了《辽西战役纪实》《蒋军新六军迂回四平街的经过》等作品,获得了高度评价。1964 年,他正式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积极投身推动两岸关系的工作。
廖耀湘的一生跌宕起伏。他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又赴法国圣西尔军校深造。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还率部参加了桂南会战,在昆仑关战役中,他亲率 64 团攻占日军马鞍山阵地,切断昆仑关守军与南宁日军的联系,重创日军,击毙日军少将中村正雄。之后,他又随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在同古、叶达西、曼特勒等地击败日军,因功被授予 “青天白日” 勋章,并晋升为新编第六军军长。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他却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在辽沈战役中兵败被俘。但在功德林的改造经历,让他实现了从 “战犯” 到 “政协委员” 的转变,他用笔记录下那些血与火的往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 “爱国不分早晚,为人民谋福利永远不嫌迟” 的深刻内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