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蓝字「升值计」关注我
来自湖南的粉丝ali问我一个问题,李亚鹏,为啥总能精准地找到一个下行行业,精准地赔个底掉,然后再找到下一个注定要亏的行业?
升答:
我知道咱们网友嘲笑李亚鹏傻,嘲笑李亚鹏不懂商业经营,但是,一个成年人,混到四五十岁,还曾经当过顶流明星,同时能够忽悠得各路天后名模一线明星都想要嫁给他,他至少不可能傻。
那么李亚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每一次都要接盘。
有没有可能,他不能不接。
我说我的阅历,当你的资产到一定水平,大概2、3千万,北京就有那种饭局,就是一个人攒局,介绍一位大佬给你们认识,然后不经意间透露一个项目,给你个生意机会。别误会,大佬是真大佬,项目也是真项目,然后做完一个项目,看你上道,以后会给你一个暴利的项目做。
北京有很多有钱人非常热衷参加这种局,上海也有,不过还是北京的多。
我参加过几次这种局,但是没有投过,为啥呢?因为我很知道,这种赚钱机会的代价是啥。
代价是啥?代价就是,有一天,大佬一些脱手的接盘项目,你也要接。
题外话,我参加的几次局里,最热衷这些事的,以新疆那边的土豪居多,我记得李亚鹏老师,好像也是新疆的。
扯远了,说正经的吧。在商业世界的浮沉录里,我们总痴迷于解码成功者的秘籍,却忽略了一个更为残酷的真相:多数人所仰望的巅峰,不过是另一批人在其思维牢笼里能构建的最高点。 而这所牢笼的图纸,恰恰由他们赚到「第一桶金」的所绘制的。
观察京东的东哥,其商业决策的底层逻辑,始终回荡着中关村柜台时代的烙印——价格战。 无论是早年在线下光磁产品领域用低价击穿市场,还是后来在电商红海中凭借「全品类低价」心智杀出血路,乃至如今面对新对手时,依然选择在外卖、餐饮等本地生活领域重祭「补贴」大旗。这套打法,熟悉得如同肌肉记忆。
这并非个例。细察雷军老师的征战史,从WPS时代在微软的压迫下求生,到创立小米手机在巨头林立的格局中靠极致性价比后来居上,再到如今跨界造车、布局AI芯片,其核心战术始终未变:不为天下先,后发而制人,凭借强大的执行力与成本控制能力,在看似红海的战场中「卷」赢对手。 从软件到硬件,再到生态,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那份深植于灵魂的「卷王」基因。
雷老师从不踩风口,都是后入局,他做手机不是第一批,做车也不是第一批,做芯片还不是第一批,他总是等尘埃落定,靠自己卷王的实力后入场然后卷赢别人。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第一桶金」的路径依赖。
一个人,一个企业,他的第一桶金非常重要,如何赚到第一个一百万,第一个小目标,这个初始条件会像基因编码一样,深刻烙印在其商业灵魂深处,最终决定其事业的天花板与边界。
一、第一笔钱:决定命运的初始代码
对于创业者而言,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收入,其意义远超金钱本身。它是一次强大的正向反馈,在潜意识中宣告:「这条路是可行的」。 这种成功的快感会塑造其最初的「商业直觉」。
京东的「价格战」基因: 刘强东的第一个生意是餐饮,虽以失败告终,但其真正站稳脚跟、积累起家资本的,是在中关村代理光磁产品时,以「正品低价」的策略脱颖而出。这次成功,让他坚信「低价」是获取客户、摧毁竞争对手的最有效武器。这种信念,贯穿了京东从线下到线上,从3C到全品类的整个发展历程。
雷军的「后发卷赢」模式: 雷军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代程序员,其早期辉煌源于深度扎根软件行业,通过极致优化和勤奋(「卷」)打造了WPS等产品。在金山打工多年成为「打工皇帝」的经历,塑造了他谨慎、注重积累、追求「稳中求胜」的性格。他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会仔细观察,一旦看准,便调动所有资源,用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猛烈的执行,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和「超越者」。
这最初的胜利,如同初恋,会在心智中留下最深刻的烙印。成功者会不断尝试复制、优化这次成功的经验,从而形成强大的思维惯性和决策路径。
二、「老狗学不会新东西」:困境中的本能回溯
所以我经常说一句话,老狗学不会新东西。当企业顺风顺水时,路径依赖的效应尚不明显。一旦遭遇重大危机或增长瓶颈,成功者们最深层的思维习惯和肌肉记忆便会暴露无遗。
此时,他们不会去学习全新的、自己不熟悉的招式,而是会本能地回到自己最熟悉、最自信的成功老路。仿佛在说:「当年我就是靠这招起的家,现在情况再坏,这招也一定还能用!」
于是我们看到:
京东面临新的竞争格局时,东哥的选择依然是「打价格战」,从自己最熟悉的3C领域,打到如今的外卖、餐饮。这不是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思维深处的「默认设置」。
当雷军决定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如汽车、AI)时,他依然选择「后发」,等待市场初步成型,再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营销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入场「卷」动行业。这并非缺乏创新勇气,而是其成功经验固化后的必然选择。
「男人至死是少年」,这句话在商业上的映射,或许是「大佬至死是初心」。他们最厉害的「新」东西,往往是对其「旧」方法炉火纯青的运用。
三、案例深析:李亚鹏与「抱大腿」的盈亏同源
路径依赖不仅体现在商业策略上,更体现在对资源、对生存之道的理解上。演员转型商人的李亚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样本。
李亚鹏对「赚钱」的核心认知,源于其早年的娱乐圈和商圈经历,可概括为 「抱大腿」逻辑。即:成功的关键在于识别并依附于更强大的资源、资本或人脉(「大佬」),借助其力量实现跃升。
在这种逻辑下:
行业上行时,他是成功的: 在房地产、文旅等行业高速发展期,他能够凭借名气和圈层,吸引到实力强大的合作伙伴,共同运作项目。他负责前台的形象、资源和品牌,大佬们负责后台的资金和实际运营。这一时期,他风光无限,看似转型成功的商业精英。
行业下行时,他必须承担后果: 当潮水退去,行业进入调整期,大佬们自身面临压力,甚至会进行风险转移。此时,作为项目前台代言人和法律主体的李亚鹏,便无法抽身。当初依靠大佬获得成功,今天就要为大佬的风险兜底。 他的债务问题,并非简单的经营不善,而是其「依附型」商业模式的必然结果。
这就是 「盈亏同源」 的残酷法则。你依靠什么成功,就会为什么所困。依靠大佬资源,就要在大佬遭遇危机时共同承担。利益的盛宴有你一份,风险的洪流你也必须同渡。
四、高端局中的隐性绑定:当「机会」成为「陷阱」
对于许多通过「资源整合」上位的新富阶层而言,路径依赖会以一种更隐秘的方式呈现。当你进入某个高端圈子,大佬们递来的往往不是简单的「投资机会」,而是一张风险与收益并存、且无法拒绝的「绑定契约」。
你以为是凭眼光和实力入局,实则你可能已成为大佬棋局中的一部分,用于分摊风险、试探市场甚至转移焦点。一旦接受第一个项目的「甜头」,便意味着你认可了这套游戏规则,后续的「安排」便难以拒绝。这种深度绑定,使得个体命运与大佬的航船紧紧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五、巨头的路径依赖:阿里、腾讯与360的宿命
路径依赖在巨头身上同样明显,它们庞大的体量,不过是其起家本领的无限放大。
阿里巴巴: 其灵魂始终是流量变现。从最早的B2B黄页,到淘宝天猫的电商平台,再到今天的直播、内容营销,核心始终是吸引海量流量(商家、用户),然后通过广告、营销服务、交易佣金等方式进行变现。它的所有战略布局,最终都服务于这个核心。
腾讯: 其根基是社交连接下的流量增值。凭借QQ、微信建立的强大社交关系链,通过游戏、数字内容、金融科技等方式进行变现。它的投资帝国,本质是让其流量在更多场景下产生价值。
说个有意思的,张小龙当年手握全网最大的内容平台——公号,他却宣布,这不是为你们而做的(内容创作者),而是想办法,把流量给到游戏小程序,你就知道,腾讯内部根深蒂固地对游戏的执念有多深。
360: 周鸿祎先生将「激进推广与免费安全」 的基因深刻骨髓。从早期的杀毒软件大战,到后来的搜索、浏览器、乃至现在的360金融,其市场策略中总能看到当年红海搏杀的影子。
六、启示:成功者的局限与我们的机会
看懂了路径依赖,我们就能更平和地看待成功者。他们并非无所不能的神,只是将其最擅长的少数几招练习到了极致。 他们的强大,也恰恰是他们的边界。雷军先生不会轻易去做一个纯颠覆式、无人验证过的创新;东哥也可能难以彻底放弃其价格战的执念。
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重要的启示:
不必神化成功者: 他们的思维有其历史局限性和路径依赖性,其经验不可盲目复制。
认清自己的「第一桶金」: 反思你是如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这决定了你的思维优势,也预示了你的潜在盲区。
主动寻求「破局」: 在有意识地发挥自身路径优势的同时,必须保持开放,警惕「经验主义」的陷阱,主动学习跨界思维,避免在环境剧变时成为「学不会新把戏的老狗」。
成功,是一场深刻的自我塑造,也是一道无形的枷锁。第一桶金挖得越深,留下的路径烙印就越难磨灭。 无论是东哥的价格战,雷军老师的后发卷赢,还是李亚鹏的资源依附,都向我们揭示了同一个规律:人们终其商业生涯,都难以逃脱其早期成功经验所设定的剧本。
理解这一点,我们方能对商业世界多一分洞察,对自身成长多一分警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