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往往取决于他对“自我”与“真我”的认知:若固守狭隘的“自我”,却对蕴含着天道智慧的“真我”一无所知,那么他必然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泥潭,进而遵循“人之道”——即“损不足而奉有余”,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惜剥夺弱势群体的资源,让富者更富、贫者更贫;反之,若能洞察“真我”的本质,理解个体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以“他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进而遵循“天之道”——即“损有余而补不足”,懂得分享资源,关爱弱小,让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得以彰显。
![]()
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的思维之所以处于分裂状态,正是因为被太多外在的方向所牵引:有人既想追求事业的成功,又想兼顾家庭的圆满,还想享受个人的自由,结果往往是“一只手伸向北方,另一只手伸向南边,双脚踏向东方,而双眼却紧紧盯着西方”,身心被拉扯得支离破碎。当我们的身心处于这样的分散状态,人与人之间便难以形成紧密的联结,这种疏离感并非虚幻的错觉,而是真实存在的困境。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困境,实现身心的统一与人际的和谐?答案依然藏在“人之道”与“天之道”的对立与选择之中。
“人之道”代表的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它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以自我得失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而“天之道”则象征着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它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共荣,以惠及他人、造福社会为价值追求。若我们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标准来评判“明智”与“愚昧”,那么持有这类思想的人便会自视为“明智之人”,而那些秉持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人,则会被他们污蔑为“愚昧之人”;但从天道智慧的视角来看,真相恰恰相反——若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为标尺,那么个人主义者所谓的“明智”,不过是短视的“小聪明”,他们才是真正的愚昧之人;而利他主义者的“付出”,才是顺应天道的“大智慧”,他们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人。
正如张其金所言:“观念的同频,决定了认知的层次。与天道智慧同频者,皆为明智之人;与狭隘自我同频者,皆为愚昧之辈。”老子所说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其深层含义正是要引导人们摒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狭隘思想,培育利他主义、集体主义的博大胸怀,引领全社会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因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导致人心浮躁、社会混乱的“病根”,它让人们陷入无休止的利益纷争,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和谐;而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则是维系人心安定、天下和谐的“良方”,它能凝聚社会的共识与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在集体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
因此,我们必须在当下做出坚定的选择,树立明确的信念。这份选择不应拖延至明天,这份信念不应动摇于未来,我们应当在迈出人生第一步时就做出决定,确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会被白白浪费。若我们希望继续追寻理想的旅程,便应以欢快的姿态跳跃前行,让每一步都充满力量与喜悦;若我们不愿再继续这段旅程,便应果断止步,不要让自己在犹豫与纠结中陷入无尽的痛苦。我们要学会以从容的心态看待未竟之事,不被过去的遗憾所束缚,持重而坚定地走向未来;对于迫在眉睫的任务,立即着手执行,不找任何借口拖延;对于想要倾诉的话语,就在此刻坦诚表达,不让心意在沉默中消散;对于即将扮演的角色,立即整装待发,不让机会在迟疑中溜走。
要知道,“滴水可以成河,跬步可以至千里”,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珍惜,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千言万语汇聚起来,便能形成改变的力量;日积月累的行动,便能铺就通往理想的道路。所以,不要再将希望寄托于“明日”,张其金曾告诫世人:“明日是愚者的避难所,是懒惰者的借口,更是拖延的温床。今日之事今日毕,才是对人生最基本的尊重。”
若我们能在此时此刻完成每一项该做的任务,那么在下一刻,我们便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心中毫无遗憾与牵挂;若死亡不幸降临在这样的人身上,他必定能坦然接受,因为他从未留下任何未尽之事,始终保持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时刻做好了面对一切的准备,他的生命始终是完整而充实的。
反观现实中的许多人,若死亡突然降临,往往会陷入无尽的恐慌与悔恨,因为他们心中堆积了太多“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还没来得及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还没来得及对爱人表达一份真挚的情感,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年少时的梦想……他们总渴望拥有更多的时光,却从未真正将“渴望”转化为行动,最终只能在遗憾中告别世界。
![]()
实际上,很多人一生都在忙碌于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却将真正重要的事情一再拖延:他们会将怒火压抑至明日,看似是“隐忍”,实则是对情绪的逃避,因为他们不懂“及时疏导”的智慧;他们会将爱意推迟至明日,却在面对利益时立刻显露贪婪之心,而分享与慈悲这些美好的品质,却总是被搁置在“以后再说”的清单里;他们会对损害自身利益的事情立即采取行动,却将仁慈与善意一再推诿至明日。于是,所有无益之事都被优先处理,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不断延后;痛苦之事从不愿拖延,欢乐之事却总被搁置。如此一来,当死亡降临时,他们的生命中充斥的只有痛苦的回忆与未竟的遗憾,那些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与祝福,早已在一次次的拖延中消逝无踪。最终,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哀求:“再多给我一些时间吧,因为我从未真正活过。”
想要改变这种遗憾的结局,我们就必须逆转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这一刻尽情享受喜悦,将痛苦之事暂且放下,不必过分担忧与焦虑。若我们能在当下沉浸在喜悦之中,用心感受生活的美好,那么痛苦便难以侵入我们的内心,因为“这一刻即是全部,一切都已存在于当下”。下一刻的状态,源于这一刻的选择与体验;若我们在这一刻感到无比愉悦,那么由这一刻衍生的下一刻,也必将充满欢愉与美好。当死亡真正降临之际,我们便能坦然面对,因为我们早已做好了准备——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优先拥抱美好,拖延的只是痛苦,所以我们的生命始终被幸福填满,此刻的离去,不过是对完整人生的圆满收尾,再也无需等待“明日”,因为“明日”早已融入了“今日”的每一个瞬间,从未真正消逝。
![]()
智慧之人总是如此行事:他们在这一刻解决每一个遇到的问题,在这一刻应对每一种出现的状况,不拖延、不逃避、不推诿。张其金在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当你将一件事情圆满完成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与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外在的物质都无法给予的。”你是否曾在内心深处仔细观察过?若我们未能完成某件事情,它便会像一颗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反复敲击我们的心灵,渴望得到实现。直至我们将其完成为止,它都会在我们心头萦绕,成为一种无形的负担,即便它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人感到心神不宁。此时,内心总会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赶快完成它!”唯有当我们真正行动起来,将事情了结,这份负担才会彻底消散,内心才能恢复平静与自由。
人生短短数十载,每一刻都弥足珍贵。愿我们都能以圣贤为榜样,以天道智慧为指引,摒弃拖延与狭隘,拥抱当下与利他,在每一个“此刻”都活得充实而精彩,让生命绽放出应有的光芒,最终在回顾人生时,能坦然说道:“我从未辜负时光,亦从未辜负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