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
![]()
从一名普通的电梯安装维修工成长为行业内知名的“电梯医生”,从业31年来,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时代创新公司主任工程师陶建伟,始终恪守师傅全国劳动模范高占强“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的教诲,以精湛技艺、严谨作风和对百姓安危的深切担当,守护着千家万户的乘梯安全。今年,他被授予“大国工匠”称号。
扎根一线铸就精湛“医梯”技艺
“电梯就像人一样,也会‘生病’,我们的工作就是及时发现‘病灶’,治好‘病痛’,让每一部电梯都安全运行。” 这是陶建伟常挂在嘴边的话。
1994年,刚满18岁的陶建伟踏入电梯维保行业,成为一名学徒工。彼时的他,对电梯的构造、原理一无所知,但他深知,要想干好这份工作,必须练就过硬的技术。从那天起,他便一头扎进电梯机房、井道、轿厢,跟着师傅一点点学习拆装零件、排查故障,把每一次维修都当作学习的机会。
为了熟悉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电梯的特性,陶建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大量专业书籍,将各类电梯的电路图、结构图整理成册,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翻看。遇到复杂故障,他会主动记录故障现象、排查过程和解决方法,形成厚厚的“故障台账”。如今,这本台账已积累了3000多例故障案例,成为他和同事们的“维修宝典”。
一次,某小区一部老旧电梯突然停运,多位居民被困。接到报修后,陶建伟火速赶到现场。当时电梯停在10层与11层之间,轿厢内光线昏暗,居民情绪焦虑。他一边通过对讲机安抚居民,一边快速检查电梯控制系统。凭借多年经验,他判断故障可能出在门机变频器上。为了尽快救出居民,他顶着高温钻进狭窄的井道,在微弱的灯光下拆卸、检测零件,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透了工作服,他却丝毫不在意。经过20多分钟的紧急抢修,电梯终于恢复运行,当居民安全走出轿厢向他道谢时,他只是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31年来,陶建伟所做的一切都围绕着“让电梯安全运行”这一件事。他不断创新,带领团队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先后研发出多项创新成果,为电梯维保行业注入新活力。针对老旧电梯故障频发、维修周期长的问题,陶建伟牵头成立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反复试验,团队研发出 “老旧电梯安全评估与改造技术”,通过对电梯的机械系统、电气系统进行全面检测评估,制定个性化改造方案,不仅能延长电梯使用寿命,还能将故障发生率降低60%以上。
为提高故障排查效率,陶建伟还探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电梯维保。他带领团队研发的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可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判潜在故障,实现“被动维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此外,他还总结出“望、闻、问、切”四步维修法:“望”即观察电梯运行状态、零件外观;“闻”即辨别电梯运行时是否有电气部件异常过热异味;“问”即询问用户日常乘梯感受和故障发生时的情况;“切”即通过仪器检测关键部件参数。这一方法简单实用,大幅提升了电梯故障排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坚守初心诠释责任与担当
2014年,陶建伟受APEC会议组委会委托,率领团队承接了国家会议中心电梯保障任务。
国家会议中心电梯总数80台,参会电梯从1层运行到4层会议厅只需要18秒钟。为了更好地保障APEC会议顺利进行,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会前2个月陶建伟就与使用单位、电梯厂家进行联系与沟通,将所有参会电梯进行了全面的“体检”。国家会议中心会议空间面积达6万平方米,每天陶建伟都要带队从1层巡视到4层,对每台电梯进行逐一检查。开关门是否到位、层楼显示是否正常、电梯运行是否平稳、报警设施是否通畅,甚至连电梯轿厢内每根灯管的亮度是否统一都成为了他们关注的重点,巡视一个来回就要步行近5公里。
2014年11月9日早9点,对讲机中传来指挥中心的指令:“请各保障单位注意,嘉宾已进入会场准备乘梯”。
“10号梯就位。”陶建伟轻声回令。
18秒后,电梯稳稳停在参会层,各岗位纷纷传来平安捷报。
经过6个昼夜的全程保障,陶建伟团队确保电梯运行“零故障”,得到了APEC会议组委会的高度赞扬。
后续,陶建伟又完成了多项重大活动电梯保障任务,这对陶建伟来说,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作为一名建筑工匠沉甸甸的责任。
勇挑重担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陶建伟总是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2020年大年初二,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时代创新公司接到小汤山医院改造任务:五台大载重医用电梯必须以最快速度交付。作为现场电梯专业技术负责人的陶建伟,一到工地就马上与设计院、土建施工单位开展图纸交底工作,每天穿梭在各个电梯井道之间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2020年2月14日,北京下了一场暴风雪,狂风呼啸,气温骤降。在安装电梯过程中,由于长时间在户外作业,陶建伟的手上已经冻裂了四五条口子。顾不上手上针扎似的疼痛,他坚持“工程管理,技术先行”的施工管理理念,应用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创建的《陶建伟工作室图纸会审八步工作法》,将电梯图纸中的每一个数值都精准标注到了毫米,有效提高了电梯安装工艺精度。“电梯安装是一个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每一个参数都关系到百姓的乘梯安全。”他说。
在陶建伟的带领下,团队在小汤山医院改造工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现电梯安装“闪速”交付:第一天完成电梯图纸交底,第二天完成订货排产,第三天电梯起运发货,电梯最终提前6天投入使用。这不仅创造了电梯安装的“速度奇迹”,更是“北京建工小汤山精神”的生动实践。
【对话】
问:您对“大国工匠”四个字有何理解?
陶建伟:我时常问自己,什么是劳模工匠?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劳模是干出来的,劳模就是要劳动,就是要开展持之以恒创造性的劳动。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所以,大国工匠要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对待工作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要始终把百姓的事情放在工作的第一位。
问:如何成为“大国工匠”?
陶建伟:“大国工匠”首先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成为“大国工匠”是一个长时间“聚沙成塔”的过程。我就是从电梯维修的学徒干起,企业和师傅给我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帮我打下做人做事精益求精的基础,我也养成了不断学习新知识、总结新方法的好习惯,并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大国工匠”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来自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心、关爱与尊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伟大时代为我们劳动者成长成才提供的重大历史机遇,离不开各级组织对我们的关心与培养,这份荣誉其实属于千千万万首都建设者。
问: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大国工匠”?
陶建伟: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匠心守护初心,始终秉持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理念,不断创新,用创新进取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人物档案:
陶建伟,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于北京,现为北京建工安装集团时代创新公司主任工程师,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副主席(兼)、北京建工集团工会副主席(兼),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高级技师、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军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电气专业高级工程师。
□本报记者 边磊/文 彭程/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