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90%珊瑚礁面临崩溃!全球气温升高1.4℃,为何造成如此灾难性后果

0
分享至

不久前,来自多国的一百多位科学家发出警告,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已经迈过 1.4℃,即将跨过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所警告的第一个临界点(2 个临界点分别是 1.5℃ 和 2℃)。有一个可以直观感知的生态变化是:全球暖水珊瑚礁发生大规模白化现象,触目惊心。


大堡礁海域的白化珊瑚 图源:大堡礁基金会

我注意到,大量媒体在介绍珊瑚发生白化的原因时,往往写得非常简单: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而珊瑚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这就导致珊瑚白化死亡。

这个解释听起来相当直白而且好懂,它被广泛引用和报道。不过,这样的简单归因实际上是把相关性当成了因果性,并没有真正点出珊瑚白化的直接原因。而关于全球变暖,也存在几个广泛存在的误解。作为科学爱好者,我们可以比大众了解的更深入一些。

误解一:对全球升温的常见误读

在谈及全球变暖问题时,很多媒体报道都会有一个常见的误读,让读者误以为自己生活的地方全年的平均气温上升了 1.4℃,大多数人看到这个数字,会不以为然,觉得 1.4℃ 好像也没啥,28℃ 和 29.4℃ 差别不太大嘛。实际上,全球升温 1.4℃,这是一个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 GMST)的变化幅度,是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平均值。它不仅不能直接等同于某个具体海域、具体时间点、具体珊瑚栖息地的实际温度变化。实际上,珊瑚白化现象可不是仅仅因为那里的海水温度上升了 1.4℃ 导致的。


全球升温曲线图 图源:Berkeley Earth

换句话说,把“全球平均升温 1.4°C”,直接套用到“珊瑚对温度敏感、升温 1~2°C 就会白化”这样的因果链条上,是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来描述的误读,并没有真正理解珊瑚白化背后的“多因一果”性。(当然,也正是因为成因复杂,限于篇幅,很多媒体报道或者科普文章不得不简化处理)

误解二:珊瑚对于海洋温度的变化极为敏感

那些我们以为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脆弱不堪的珊瑚,其实比想象的要强悍得多。就拿澳大利亚大堡礁海域来说,这里的季节温差就高达 6-8℃,而且自古如此。如果区区 1.4℃ 的升温就能让它们的种群彻底崩溃,这个物种就不可能在地球上存活亿万年。

那么,珊瑚白化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帮你梳理出了其中的因果链条,请继续往下看。你会惊叹于大自然的精巧设计。

海洋热浪

1.4℃ 的升温,是一个跨越 200 年,采样点覆盖全球无数气象站、卫星和海洋浮标的统计学上的平均值。它衡量的是全球气候系统的宏观趋势和能量失衡。它告诉你,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变暖,但它几乎无法告诉你,在某个特定的夏天,大堡礁一角的浅海水温到底升高了多少。

地球各个区域的温度变化并不是均匀和连续的,事实上,气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极不均匀。全球变暖 1.4℃,这个统计数据背后的规律,是全球气候异常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加。1.4℃ 并不可怕,极端天气才是真正的杀手。


图源:2023 年 8 月 4 日海洋热浪公告

海水的温度与陆地一样,都是吸收热量升温,释放热量降温。陆地上有极端天气,海洋里同样也有区域性的海洋热浪(Marine Heatwaves, MHWs)。根据 2024 年的数据,在澳大利亚大堡礁地区,正常水温 28℃ 的浅水礁区,曾经测到过 33℃ 的局部高温。

那么,海洋热浪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热带地区的浅海,日照充足,热量收入大于支出,自然就会持续升温,这非常正常。但是,海洋是运动的,海流会带走被加热的海水,补充冷水进来,让海水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温度上。这就是夏天去海边玩,会感觉到海水依然相当凉爽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大堡礁海域的海水缺乏流动性,从而导致热量堆积,引发局部海域异常升温呢?这是一个有些复杂的问题。


气候变化降低海洋热交换示意图 图源:论文10.1038/s41586-021-03

正常情况下,南太平洋信风会从东南方向吹拂大堡礁海域,推动表层海水向西北方向流动,这会同时促进深层冷凉海水上涌,从而实现给大堡礁区域浅海海水降温的目的。

但是,在厄尔尼诺年(比如 2023-2025 年),迟到太平洋东风减弱甚至逆转,这就导致澳大利亚东北部风力显著减弱甚至停止。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海流的流向,阻断了深海冷水的注入,造成海水越晒越热。

与虫黄藻共生

那么,33℃ 的海水能杀死珊瑚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珊瑚的韧性比你想象得要强大得多。在 33℃ 的海水里,首先出问题的并不是珊瑚,而是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


虫黄藻的显微照片,图源:wikipedia

珊瑚虫本身是半透明或无色的,我们看到的五彩斑斓的珊瑚颜色,主要来自其体内共生的单细胞藻类——虫黄藻(Symbiodiniaceae)。

虫黄藻是一类光合共生藻,生活在珊瑚虫内胚层细胞的特殊囊泡中。它们的身体里含有叶绿素 a、c 以及类胡萝卜素(如多甲藻素 peridinin),这些色素吸收蓝光、红光,反射黄、棕、金、橄榄绿等色调。因此,健康珊瑚通常呈现棕色、金色、橄榄绿或黄褐色——这正是虫黄藻的颜色。


显微镜头下的珊瑚虫,黄色的是虫黄藻;图源:史密森尼海洋计划

你可以把虫黄藻理解为珊瑚虫种植的农作物。虫黄藻生活在珊瑚虫的细胞内部,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把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甘油和葡萄糖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正是珊瑚的能量来源。数据显示,珊瑚虫高达 90% 的能量需求,都来自于虫黄藻的光合产物。

当然,虫黄藻也并非没有获得好处。珊瑚用共生囊泡保护了虫黄藻。珊瑚的代谢产物,比如二氧化碳和氨等物质,也为虫黄藻的生长提供了关键原料。

这个共生关系是由珊瑚虫主导的。如果一颗在海水中飘荡的虫黄藻撞到了珊瑚虫身上,珊瑚虫的表面细胞就可以通过模式识别受体立即把虫黄藻识别出来。随后珊瑚内胚层细胞中会立即伸出伪足,把虫黄藻包裹起来,拖入细胞内部。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这就是珊瑚虫捕食的方式,吞入细胞的虫黄藻应该被逐渐消化。但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一些发生变异的虫黄藻学会了抑制珊瑚的消化的能力。于是一个吞噬体就这么转化成了共生囊泡。珊瑚以为自己在努力消化食物,但里面的虫黄藻并不会死,而是通过光合作用,把自己产生的有机物提供给珊瑚虫吃。而珊瑚分泌出的试图消化虫黄藻的物质,则成了虫黄藻生长发育的营养。真正的双赢开始了。

撕毁共生合同

但是,共生毕竟是一种合作。只要是合作就有条件,条件被破坏,合同自然也会被撕毁。

消化

如果珊瑚生活的海域透明度降低,光线变差,虫黄藻的光合作用水平就会下降,从而无法生产出满足珊瑚需求的有机物质。

如果家里的老母鸡不再下蛋,你会怎么做?当然是杀了吃肉。珊瑚也是这么想的。那些生产效率低下的虫黄藻会被珊瑚强行消化,成为珊瑚的食物。

当然,如果珊瑚把所有体内的虫黄藻都消化掉,它们最终也会饿死。毕竟,杀牛宰羊都是一锤子买卖,是不可持续的。所以,当海水污浊,透光率下降时,珊瑚就会大面积死亡,就是这个道理。

排出

第二种情况,是虫黄藻自身生长不错,于是分裂增殖。发生分裂之后,共生囊泡也会变成两个,把分裂后的两个虫黄藻分别“关押”起来。珊瑚细胞中的虫黄藻通常会维持在每立方厘米空间中 10 万到 50 万个的水平。


珊瑚虫与虫黄藻的显微摄影,图源:OIST

如果虫黄藻的密度过大,珊瑚就会主动把虫黄藻排出体外。这些健康的虫黄藻会飘荡在周围的海水里,它们会与其他的珊瑚重新形成共生关系。

排出虫黄藻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现象。珊瑚群体正是利用这种排出虫黄藻的行为,实现整个珊瑚种群的平衡发展。

驱逐

第三种情况,就与珊瑚的大规模白化现象高度相关了。虫黄藻在正常情况下,它的行为类似于植物,也就是走光合作用这条生产路线。这是虫黄藻与珊瑚虫共生的基础。

但是,光合作用的基础是叶绿体,而叶绿体中的化学反应会在温度达到某一个值的时候突然失控。实验发现,大堡礁中部地区海域中生活的虫黄藻,在温度达到 30.5℃ 的时候,就会出现光合作用抑制现象。而这一片海域夏季的平均水温应该是 28-29℃。

很多科普文中提出的珊瑚对温度“极为敏感”,气温增加 1.5℃ 就会出现白化现象,大概就是从这里产生的误解。

虫黄藻会在水温达到 30.5℃ 时发生光合作用抑制现象。海水温度就算从 24℃ 快速升高到 30℃,珊瑚也不会有事。核心原因在于,海水温度有没有突破高温阈值。

当然,虫黄藻也并不会在 30.5℃ 的时候就死掉,它们只是会改变自身的代谢方式。他们会主动降低光合速率,让线粒体呼吸成为主要的能量产生方式。

虫黄藻的这个策略改变对保护自身肯定是有利的,但这一变化却坑苦了珊瑚。珊瑚发现,共生囊泡中的虫黄藻不仅产生的能量骤减,而且还会生成破坏细胞的自由基。于是,珊瑚也立即改变策略,把这个有毒的共生伙伴立即驱逐了出去。

这就像是发生在珊瑚虫体内的免疫风暴。虫黄藻在高温环境里代谢方式的改变,让珊瑚虫的“免疫系统”把虫黄藻视为了生存威胁。面对一个从共生盟友变成毒素制造者的房客,珊瑚虫细胞内部紧急启动了排异机制,将这些有毒的虫黄藻迅速大量地驱逐出去。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大规模珊瑚白化现象。


珊瑚白化前后对比,图源:OCEAN IMAGE BANK

所以,白化的核心原因是珊瑚主动启动的自救式排异反应。

珊瑚之死

所以,在珊瑚大规模白化发生时,一切变化仍然是积极的。无论是虫黄藻,还是珊瑚本身,它们都在使用最佳策略积极求存。这些策略,在过去至少 2 亿年的时间里一直都非常有效。

在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一次潮涨潮落,就能带来冷凉的海水,让整个生态系统重新组织起来。被排出体外的虫黄藻在水温回落后会重新进入珊瑚的细胞,它们会重新签署协议,然后重新开始一轮全新的合作关系。

但是,厄尔尼诺现象不仅能影响海流,还能抑制潮汐流的形成,阻断潮汐给浅海降温的机制,让珊瑚与虫黄藻的重新合作不再可能。排出了虫黄藻的珊瑚,就像是一个被扔进了荒野中的现代人,它们失去了虫黄藻的支撑,时间一长就会“饿死”。珊瑚白化后并没有死亡,但持续维持白化状态,它们真的会死。

讲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为什么珊瑚和虫黄藻在长达 2 亿年的时间里都没有演化出应对 31.5℃ 极限水温的办法吗?还真没有。原因是,过去那么久的时间里,每次海水升温,都有洋流和潮汐流带着冷水前来救场。从来也没有一个海域高水温持续一周的情况发生过。所以,珊瑚与虫黄藻当前的策略,在人类工业革命以前,还真就没有在大堡礁地区发生过。

不过好消息是,生活在波斯湾和红海地区的珊瑚在几千万年前就经历过这样的考验,它们体内共生的虫黄藻,就可以在 36℃ 的水温下正常地光合作用。所以我们面对大堡礁地区的珊瑚白化可以采取两种办法。


红海海底珊瑚,图源:网络

第一种办法是,放任自流。以大堡礁地区的情况,虽然珊瑚白化已经触目惊心,但想要全灭难度也很高。这些珊瑚中的虫黄藻在极端压力下,会有更多耐热个体保存下来,最终帮助整个群体渡过难关。

第二种办法是,科学家们也在尝试把红海地区更加耐热的虫黄藻引入大堡礁地区,看看耐热的虫黄藻能不能拯救这里的珊瑚。不过,为了避免生态问题,这种尝试现在还非常谨慎。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大堡礁的珊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用点非常手段,加速实验进度,应该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尾声

除了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海水温度持续保持高温,珊瑚白化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包括海水的酸化、富营养化、水质下降、其他海洋生物的暴发或者死亡等等,故事相当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虫黄藻的故事只是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种。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把 1.5℃ 的平均气温升高设置成一个临界点,这其实是一个管理气候变化的量化目标,这个目标是政策和传播的产物,是政治谈判的锚点,但它并不是科学上某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量化指标,实际上平均气温每升高一点,都会带来相应的生态变化,这个变化过程是连续的。

现在的大量报道,为公众创造了平均值幻觉,让很多人以为我们的气候问题就只是平均气温上升了 1.4℃ 而已。其实,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异常。

我们的大气圈就像是一口正在被加热的锅,温度高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快速加热的这个过程,让大气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

一篇 2024 年 3 月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荟萃分析指出:1.5°C 变暖下全球珊瑚礁或减少 70–90%,2°C 以上接近全面崩溃。这已成为国际评估中的共识区间。

减少碳排放,阻止全球气候变暖,人人有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四川4县(区)党委书记调整

四川4县(区)党委书记调整

金台资讯
2025-11-02 16:33:43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被誉为历史剧天花板?听听这些台词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被誉为历史剧天花板?听听这些台词

大千世界观
2025-10-23 21:46:52
蒋介石死后,无子女的宋美龄,靠啥在美国过了28年奢华生活?

蒋介石死后,无子女的宋美龄,靠啥在美国过了28年奢华生活?

牛马搞笑
2025-11-01 09:52:48
血管悄悄硬化、堵塞?不用去医院!在家2招自查,早发现早救命

血管悄悄硬化、堵塞?不用去医院!在家2招自查,早发现早救命

孟大夫之家1
2025-10-29 20:18:06
“不会是独吞了吧”,初三女孩大疆被老师没收,家长打电话也不还

“不会是独吞了吧”,初三女孩大疆被老师没收,家长打电话也不还

熙熙说教
2025-10-31 20:56:52
胡老师:承认被反噬,家里堆积如山,真实情况场面壮观网友:可怕

胡老师:承认被反噬,家里堆积如山,真实情况场面壮观网友:可怕

霁寒飘雪
2025-10-29 09:26:58
加帅不敢相信:罚丢点球,无缘登顶,迪巴拉成为大罪人

加帅不敢相信:罚丢点球,无缘登顶,迪巴拉成为大罪人

足球狗说
2025-11-03 06:15:25
抱团黄昏!小球终结!NBA的冠军新时代

抱团黄昏!小球终结!NBA的冠军新时代

篮球盛世
2025-11-02 10:51:23
国有资产三化要来了,普通人怎么办?

国有资产三化要来了,普通人怎么办?

资本董事局
2025-10-27 10:22:33
曝RTX 6090性能碾压5090!AMD新旗舰显卡也要对标

曝RTX 6090性能碾压5090!AMD新旗舰显卡也要对标

游民星空
2025-11-02 10:07:11
上海老人地铁强行坐女生腿上,他还不知道自己捅了多大篓子!

上海老人地铁强行坐女生腿上,他还不知道自己捅了多大篓子!

娱乐圈的笔娱君
2025-11-02 14:40:50
雷霆连续两季以七连胜开局 历史第三队

雷霆连续两季以七连胜开局 历史第三队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25-11-03 08:07:04
太绝望了!权威数据揭晓,买了电动车的人,99%不会再买油车了

太绝望了!权威数据揭晓,买了电动车的人,99%不会再买油车了

小李车评李建红
2025-11-03 07:50:10
蒋万安手腕够绝:上午与郑丽文握手发通稿,下午便端坐其对面

蒋万安手腕够绝:上午与郑丽文握手发通稿,下午便端坐其对面

蛙斯基娱乐中
2025-10-27 00:27:29
56岁大妈下单盲人按摩 “特殊服务”,竟称:“伸进按才管用”

56岁大妈下单盲人按摩 “特殊服务”,竟称:“伸进按才管用”

云端小院
2025-11-02 09:05:55
陈乔恩老公首公开真实家境,并没有私人飞机,自称收入不如陈乔恩

陈乔恩老公首公开真实家境,并没有私人飞机,自称收入不如陈乔恩

小先生笔记
2025-11-02 15:59:34
“上午立冬,冻死牛;下午立冬,暖烘烘”,2025年立冬是几点?

“上午立冬,冻死牛;下午立冬,暖烘烘”,2025年立冬是几点?

阿龙美食记
2025-10-30 09:52:04
朱珠现身机场,吐司羽绒配牛仔裤,身材绝美,时尚教科书来袭!

朱珠现身机场,吐司羽绒配牛仔裤,身材绝美,时尚教科书来袭!

娱乐领航家
2025-11-02 00:00:03
斯诺克赛程:决出32强,中国11人出战,赵心童迎德比,5场冠军PK

斯诺克赛程:决出32强,中国11人出战,赵心童迎德比,5场冠军PK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03 07:42:19
千亿梦破碎!从62亿营收到日亏百万,为什么降价认怂也救不了西贝

千亿梦破碎!从62亿营收到日亏百万,为什么降价认怂也救不了西贝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5-10-28 09:11:16
2025-11-03 08:32:49
科学声音 incentive-icons
科学声音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327文章数 3524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头条要闻

马来西亚首富之子买上海大平层 449平米1.17亿元

体育要闻

这个日本人,凭啥值3.25亿美元?

娱乐要闻

陈道明被王家卫说他是阴阳同体的极品

财经要闻

段永平捐了1500万元茅台股票!本人回应

科技要闻

谁在争先恐后喂养OpenAI这只“巨兽”

汽车要闻

神龙汽车推出“发动机终身质保”政策

态度原创

艺术
健康
游戏
旅游
公开课

艺术要闻

瓦迪斯瓦夫·谢维尼茨基:19世纪波兰杰出的画家

核磁VS肌骨超声,谁更胜一筹?

TES给Faker打困了!网友称第一次见到Faker打哈欠

旅游要闻

晨读|冯强:秋香别传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