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在1522米深海“点火”,难度不亚于在高压锅里穿针引线。全球首例从深海可燃冰采集而来的全运火种,背后有何故事?
11月1日,一场汇聚深海科技与体育精神的海洋专题科普讲座在广东科学中心举行。讲座不仅解密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海底源火采集的幕后故事,更带领公众走进我国自主深海科技的“硬核世界”。据统计,活动“线下+线上”参与观众超2万人次。
科普讲座
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讲座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十五届全运会“源火采集”执行组副组长冯强强主讲。作为源火采集装置方案设计、研发与集成的核心负责人,冯强强现任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所深潜室主任,长期深耕海洋调查技术与深海机器人研究。他从深海绿洲的独特生态,到自主研发无人有缆遥控潜水器(ROV)历程,再到关键技术的一次次攻关突破,一步步带领观众走近深海。
为了更好地科普源火采集之路,冯强强准备了《“海马”号深海采火记》。他说,以往运动会火种采集方式是引天之光,以凹面镜的形式聚集太阳的能量,来点燃火炬,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3年杭州亚运会等。
![]()
嘉宾分享
在2024年4月,广州市执委会在全国重点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火种采集方式全方位技术扫描征集。同年6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结合自身优势,提出“深海取火”创意设想,并经过一年多的优化验证,最终成型。
要实现这一设想并不容易,首先需要克服高压、黑暗难题。冯强强打了一个比喻,深海的压力相当于单掌托起100辆汽车的重量。多年来自主研制的“海马”号,克服了这第一道难关。
再者是照明。看似最简单的深海照明灯,由于从浅海到深海环境、温度的不同,压差也不一样,研制简单的照明灯灯罩,研究团队设定了多种外形和工艺,交予全国各地不同的加工厂加工,才研制成灯罩,来克服深海照明难题。
他随后介绍了采火之旅。海底捞冰,怎么捞?“海马”号潜入了1522米深的海底,伸出了它的“爪子”,抓可燃冰。可燃冰经过降压、加热为气体,便可储存在装置中。
第二步是点火环节——引“天之光”,燃“海之冰”。冯强强谈道,广东省一家太阳能企业,把光伏发出的电储存在“海马”号能源系统里,再通过电缆输送到装置,将采集的气体点燃。
第三步,源火返回,将源火送回海面,再引燃火种盆。从水火不容,到冰与火之歌,从光伏绿电,到深海清洁能源,人们正为十五运注入澎湃持久的绿色动能。
提问环节
骏马驰骋宝藏绿洲
据冯强强介绍,源火采集的关键地点锁定在南海“海马冷泉”这片深海中的“绿洲”。因为这里不仅是独特的生态秘境,更蕴藏着可燃冰等珍贵资源,而前往“海马冷泉”完成采火任务的核心装备,正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马”号4500米级遥控作业型潜水器。“命名‘海马’号,寓意驰骋大海的一匹骏马。”冯强强补充道。
据了解,作为国家863计划重点科研成果,“海马”号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研发,历经6年攻关实现了我国大深度遥控潜水器自主研发“零的突破”。其最大工作水深达4500米,配备主从式7功能与5功能机械手,可精准完成定高、定深、定向作业,至今已在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西太平洋矿产资源勘探等任务中屡立奇功,曾发现我国管辖海域首个海底巨型活动性“冷泉”(命名为“海马冷泉”),还曾荣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新驱动”彩车,斩获“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重量级荣誉。
参观互动
此次科普讲座结合第十五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这一全民关注热点,既是对我国深海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科技与体育跨界融合的生动实践。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分享“海马”号的采火故事与科研历程,激发公众对海洋探索的兴趣,更好地弘扬“科学、实干、自强、创新”的“海马精神”,助力提升全民海洋科学素养,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活动由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联合主办,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科普联盟共同承办。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杨帆 李早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