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印度电动汽车市场的野心已悄然浮现,但野心背后的现实,却让人不得不正视——钱不够,技术不够,研发更不够。亿万富翁、印度钢铁业巨头萨詹·金达尔近日的言论,揭示了印度制造业在技术依赖上的无奈与焦虑。JSW集团准备明年6月推出电动汽车,但他们却不得不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希望引入成熟技术,填补研发短板。金达尔的话掷地有声:“中国的技术甚至让欧洲都在引进。相比之下,我们别无选择。”
这不是夸张的表述,而是赤裸裸的现实。印度的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66%,而中国和美国分别为2.4%和3.5%,数字背后是庞大的技术差距。印度企业长期习惯于扩张产能、追求规模,却忽略了核心科技的自主创新。即便政府提供税收优惠和消费补贴,政策红利也难以弥补研发资金的短缺。金达尔坦承,JSW集团自身也面临同样问题——钢铁港口和能源业务已经够吃力了,转向电动汽车领域,意味着要在技术研发上进行大幅投入,而预算和能力显然不匹配。
![]()
电池,是印度电动汽车行业的最大痛点。国内生产能力有限,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日本、韩国进口。标普全球移动数据预测,即便到2030年,印度国内产量也只能满足13%的需求。金达尔的话里透着无奈:理想是自主制造、设计和开发技术,但现实是必须先借助中国的成熟技术。这种技术依赖,在国家战略层面显得尤为敏感。过去,中印边境冲突让印度政府加强对中企投资审查,签证发放和合作渠道一度受阻。如今关系虽有所缓和,但对中国技术仍心存戒备,合作的每一步都充满风险。
印度的困境,不只是企业的问题,也是制度和政策的缩影。政府鼓励制造业发展,但资金紧张、研发投入不足、技术积累薄弱,这些问题长期存在。眼下,印度对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产业寄予厚望,试图追赶全球科技潮流,但缺乏核心技术储备的现实,让任何雄心都显得力不从心。金达尔承认,眼下的策略是引入中国技术,为未来自主研发争取时间。这背后,是技术力量的现实对比,也是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平衡。
![]()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这反映了全球供应链的深刻现实。印度想要打造本土电动汽车产业链,却在关键环节上对中国形成依赖,这既是短期策略,也是长期挑战。中国在电池、电控、整车制造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印度提供了现实可用的方案,但这种依赖意味着自主创新的压力更大——你借助别人的成熟技术起步,必须加倍努力才能追赶上去,否则只能长期受制于人。
印度的电动汽车梦,注定要经历一场与技术、资金、政策多重压力的拉锯战。JSW集团与中国企业的接触,既显示了务实的一面,也暴露了印度产业升级的短板。技术引进可以解决当下的瓶颈,但根本的自主创新能力仍需大幅提升。电动汽车不仅是工业产品,更是科技实力和国家战略的体现。印度若想真正实现制造业突破,必须从制度、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多方面同步推进,否则依赖他国技术,只能是权宜之计。
![]()
金达尔的坦言,让外界看到了一个现实:印度制造业并非缺乏雄心,而是缺乏底气。中国技术的成熟,为印度提供了短期救急的通道,但也提醒印度,想要从技术跟随者转为创新引领者,需要的不只是资金和政策,更需要持续、长期的研发投入和自主技术积累。电动汽车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是产业链、科技和国家竞争力的较量。
印度造车的急切,是产业发展的迫切现实,也是全球制造业竞争的缩影。JSW集团必须与中国技术合作,这并非屈服,而是务实,但这一务实背后,隐含着对自主创新的巨大压力。印度的未来,能否摆脱对外技术依赖,真正建立起自主电动汽车产业链,将考验整个国家的科技力量、政策决心和产业智慧。如今的合作,是开端,更是警钟:追赶的路,再不努力,便永远落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