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我们报道了
2025年上半年
佛山预付消费投诉超3600件
超八成涉及商家闭店跑路或拒退款
健身行业更是重灾区
为何商家把预付费当 “收入”?
是认知偏差还是故意圈钱?
记者深入调查
一起来看看
预付费并非到手即收入
业内人士:要考虑长期稳定运作
对健身、教育等周期性服务行业而言,预付费本是保障服务延续的模式,但不少商家却陷入了 “认知误区”:消费者预付的钱款,并非到手即收入。
![]()
表面上看,预收款越多,商家的业绩越好,经营越旺。但消费者向商家预付费用,本质上是将钱款预存在店内,以此约定享受一定周期的服务,不等于商家一次性赚取了全部的预收款。
比如预收款10万元,实际课程消耗了3万元,那么消耗掉的3万元才是商家的收入,而此时欠消费者7万元的服务,这7万元可能随时都要返还,相当于是对消费者的负债。
有业内人士指出,闭店潮的背后,正是商家没有正确理解什么是收入、什么是负债、什么是盈利。
“预付费在法律的认定就是属于负债,但大部分老板认为,收了钱就属于自己的,没有过多考虑课程消耗的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资金链断裂。负债后再做活动大量收资金进来,但是窟窿只会越来越大。预付费越来越多,课程消耗越来越少,所有人目标都放在业绩上,所以经营五六年后,崩盘是必然的。很多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能不能持久稳定地运作。”健身普拉提业内人士Kiki说。
![]()
“没钱了就开健身房” ?
行业协会:背离基本商业认知
业内甚至有 “没钱了就开健身房” 的说法,一波预收款 “来钱快”,却难掩经营短板。很多投资人以为 “租场地、买器械、招教练” 就能开店,却忽略了核心的商业运作能力。
![]()
佛山市健身健美协会秘书长王梓煜表示,开健身房就像咖啡馆效应一样,很多投资人在刚进入市场的时候,过于轻视了健身馆创业的压力,很多人觉得租个地方买些器械再招几个教练,这个生意就可以做了,但实际上不是这样。开健身房或瑜伽馆,不是你喜欢这一行或者懂健身就可以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商业行为,首先需要有专业知识,更多需要商业运作能力,能算清这笔账。收取了客户的预付费后,如何管理资金,以及如何服务做到让客户放心,认可价值回报,这才是关键。
![]()
律师:违法成本低维权难
联合执法机制或成破局之法
闭店跑路的背后,还有监管与维权的困境。商家 “甩包袱” 后,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成功率低,而商家违法成本低,导致乱象反复上演。
律师:
这跟执法力度有关系,也跟行政主管部门横向的联合执法机制有关系,比如这件事到底是正常经营倒闭,还是他有意为之的涉嫌诈骗,如果是市场监督部门做这件事,他们往往没法核实,如果消委会做这件事,也完不成了任务,唯独是由公安、市场监督、行业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联合做这个事,尤其公安的审查力度是很大的,可以立案,商家是否涉嫌犯罪,可以通过更深入的调查取证来确定,定性了一单个案对社会的警示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
有更多精彩视频和直播!
来源:小强热线记者何满灿、谭嘉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郑阿强
责编:李 锋
监审:邱 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