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7年实行课后服务以来,至今已经8年了。8年来,课后服务实行得怎样呢?近日,新华网转发《半月谈》的一篇文章,用了一个成语描述课后服务的现状,叫作“冰火两重天”。
《半月谈》这篇文章题为《课后延时服务,何去何从?》,文章开头这样说:
这项原本为解决家长“三点半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却在执行中遭遇“冰火两重天”。
如何“冰火两重天”?文章摘录了很多网友的留言,分为点赞派和吐槽派,说明有的地方执行得好,受到欢迎;而有的地方执行得不好,家长不满。
![]()
点赞派说,课后服务课程丰富有趣,又双职工家庭的“救命稻草”。
课后服务课程怎么丰富有趣?有一个网友是这样说的:
我家孩子的课后服务非常好,学校聘请了很多机构合作,足球、橄榄球、棒球、机器人、卡通画、拉丁舞、书法、航模、科学试验场、烹饪小课堂等等,课程设置特别丰富,孩子上得兴致勃勃,名额也很充分,基本没有人报不上名,课程质量也高,课后服务参与度很高。@马提莫司
说实话,这种课后服务确实好,家长肯定欢迎,换了我也会让孩子参加。
可是不用问,这种情况在全国来说,不会是多数,我觉得连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恐怕都很难达到。
至少,在我们这个县,城里的学校都做不到这样的。我们这个小县城,从城里到农村,完全符合吐槽派的说法。
![]()
吐槽派说,课后服务自愿变强制,时间不合适,不锻炼老讲课。
我们这里一开始是自愿的,但是参与率不高,于是上面要求参与率达到95%,学校就只有强制了,就变成了被自愿。
《半月谈》文章选取了一个网友的留言,说得和我们这里几乎一模一样:
大城市还好,小县城早就变味了,我家小孩今年六年级,这课后延时服务上完课后每天回到家还要做几个小时作业,至于什么兴趣班更是笑话。学校说是有兴趣班,可兴趣班都限制了人数。@敏
不知道这个叫“敏”的人是哪里的,她说的回家还得做几个小时的作业,和我们这里一样。
我的一个同事,孩子今年也上六年级,晚上回到家,作业要做到10点。我觉得这太恐怖了,课后服务等于增加了负担。
文章选了6个吐槽的留言,有4个说放学回家还得写很长时间的作业。
这与课后服务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而这种情况,我觉得在全国应该是比较普遍的,毕竟应试教育还是主流。
![]()
文章还讲到了教师的困境,选取了一些教师的留言,主要反映出那些有孩子的教师自己接送孩子的困难,然后还有反映说给老师额外增加了负担。
还有一个人提到了课后服务费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一说,因为我看到有的地方对老师的课后服务费发放,出现了延迟,这说明有困难了。
课后服务,一方面想要得到家长的满意而降低收费,甚至不收费,但是另一方面财政又无力支撑给老师的报酬。不知道这样的局面还能撑多久。
课后服务何去何从?文章给出的“破局之道”是七个字:让服务回归本质!
![]()
么叫“让服务回归本质”?文章选取了好几个长篇大论的留言,我认为说得非常好,都很有水平,总结一下就是做到下面几点:
第一,课后服务要确实服务于有需要的家庭,而不是强行为不需要的家庭服务。
有留言者说:
部分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后服务参与率有隐性导向,甚至通过“课后服务时段布置核心作业”等方式,变相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完全忽视家庭需求差异:不少家庭有老人协助接送、家长为自由职业者,或有其他合理照料条件,本就无需依赖课后服务。
看这说得多么到位,一针见血。在农村,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几乎家家都不存在接送困难,但是却也被要求实行课后服务,而且变相要求全员参与,结果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家长增加了经济负担。
第二,要保证学生在学校家庭作业“清零”,或者基本做完。
有留言者说:
但现实中,多数学校的课后服务沦为“主科加时课”或“集体做作业时间”。
所谓的“集体做作业”,就是指课堂作业。这种情况确实普遍。实际上,由于是全员参与,课后服务实际上就成了老师可以任意处置的时间,跟其他课一样,可以根据情况随意调课。
文章最后给出作者的观点:
面对这样的“冰火两重天”,应该做到真正自愿参与,杜绝各种形式的强制,并且优化时间和课程设置,并适当减少作业总量。
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真正自愿。但是,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收费低,甚至不收费,家长已经从一开始的不自愿,变成了自愿。不收费,谁不自愿参加呢?
你认为课后延时服务该何去何从?留言区说说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