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更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宝库
从依赖“望海”生存
到凭借科技“入海”探索
我们正迈向一个全新的“智海”时代
10月21日18:00
科普中国说
“向海而兴:驭风耕海正当时”
广东专场活动
聚焦阳江在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领域的
创新实践
四位专家学者
从海上风电、智能装备、
贝类养殖、珊瑚修复等不同领域
带你了解
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科技动态
广东科普将同步直播
先来看看都有哪些精彩内容
活动主题
近年来,阳江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海洋优势,建设“蓝色粮仓”,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次演讲聚焦阳江在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领域的创新实践,邀请四位海洋领域专家,向公众展示阳江在“向海图强”道路上的科技突破与生态智慧。
![]()
组织单位
指导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科技报社
协办单位:
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活动内容
1
驭风驭海,智创未来
![]()
樊天慧(华南理工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主任、教授)
樊天慧教授团队用智能算法优化漂浮式风电平台设计,打造“海上不倒翁”,实现中国漂浮式风电零的突破,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把漂浮式风电拓展到强台风区域;以仿生灵感研制波浪推进长续航无人船,无需燃料、依靠波浪推进,助力海洋观测与生态保护。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我们正从“望海”走向“入海”,从“用海”走向“智海”。
2
打造智能小船,启航逐梦深蓝
![]()
谢鹏(中山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谢鹏教授带你从零开始,亲手设计、制造并操控一艘智能小船或水下机器人。每一台成功航行的模型,都是跨学科知识的结晶:机械设计、电气控制、人工智能、材料科学、流体力学……缺一不可。
3
扇贝“橙黄1号”的育种传奇
![]()
刘志刚(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占全世界的80%以上。贝类不仅是绿色健康的蛋白质来源,更在净化海水、固碳增汇中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贝类品种退化和生态压力,刘志刚教授团队成功培育出新品种扇贝“橙黄1号”,该品种兼具壳色美、生长快、耐高温、存活率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等优势,助力渔民增收与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
4
珊瑚礁的“重生”——解码珊瑚修复的科学与行动
![]()
刘岚(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教授)
跟随刘岚教授去了解珊瑚修复中的科学与行动。珊瑚礁占海洋面积不足0.1%,却支撑了25%的海洋生物物种。但全球50%的珊瑚礁已经消失,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捕捞加剧了它的危机。原位保护、断枝移植和帮助珊瑚有性繁殖等手段可以修复珊瑚礁,移植益生菌也有助于珊瑚恢复健康。而减少海洋污染、设立保护区、控制捕捞,都是让珊瑚自然恢复的关键。
“广东科技报”视频号联合直播
快速预约
让我们一起见证科技起锚
耕海驭风,护渔逐浪
10月21日18点
我们直播见
编辑:谭子璇
审阅:莫文艺、冯海波、刘肖勇
来源:科普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