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公园里,李阿姨一边和朋友们挥舞着舞扇,一边时不时摸摸自己的眼睛。最近,她发现自己镜子里的脸越来越“灰”,嘴唇也偶尔泛起淡紫色,早晨起来还觉得眼皮有些肿胀。
旁边的张大妈关切地说,“你是不是最近没休息好呀?”
李阿姨却并没放心上:“大概年纪大了,皮肤状态差呗!”直到一次社区体检,她才愕然发现——心功能居然已经出现了异常。
医生的话让她如梦初醒:“有些时候,心脏的危险信号,会悄悄‘写’在脸上,只不过你没留意而已。”
![]()
也许你会觉得“脸色差”“嘴唇紫”“眼皮肿”,不过是睡眠不足、年岁增长的小困扰。但你可知道,这些表现在医学上恰恰是最常见的心脏预警信号?
心脏不好,看脸就能初步察觉,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没有重视,可能错失了早发现、早干预的宝贵时机。
那么,哪些“面部变化”值得警觉?真的能通过脸看出心脏健康吗?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医学常识,答案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第3个信号,甚至比脸色发暗更隐蔽,但却很关键。
![]()
在临床医学中,面部表现确实是心脏健康的重要“窗口”。心脏作为“人体发动机”,一旦泵血功能出问题,不仅会影响身体各部位的供血,还会在面部皮肤、嘴唇、眼睑等“最敏感区”率先出现异常。
医生总结,脸上出现以下三类表现时,需警惕心脏健康问题:
脸色发暗、灰白:心脏供血不足的“第一信号”
正常情况下,脸色红润是血流通畅、供养充足的表现。而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面部微循环供应随之减少,皮肤逐渐发灰、发暗,“没血色”。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资料显示:超70%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面色明显晦暗或苍白。不要误以为“气色差”都是饮食或熬夜导致,持续存在的发暗脸色,很可能正在提示心脏供血出了大问题。
![]()
嘴唇发紫、发青:血氧降低的红色警报
嘴唇颜色,是心脏、肺部供氧功能的晴雨表。当心脏无法精准携带氧气输送到全身,嘴唇就会逐渐发紫或呈青色,尤其是运动、情绪紧张时加重。
这在医学上称作“发绀”。据临床研究,约25%的慢性心衰患者会反复出现口唇发绀。不要以为只有严重胸闷憋气才是心脏病,嘴唇不明原因变紫时,尤其在静息状态下,也应尽快完善心功能检查。
![]()
眼睑浮肿、晨起更明显:心脏“憋水”早期信号,很多人忽略
说到水肿,大家首先想到下肢肿胀,其实眼睑是心源性水肿最早出现的位置之一。心脏功能不全时,血液回流障碍、体液分布异常,早晨起床后常发现双侧眼皮浮肿,外观松泡,午后则逐渐减轻。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表示,部分老年人或心功能减退患者,晨间眼睑浮肿是首发信号,有时比下肢水肿还要早数周。如果你发现近期眼皮浮肿反复出现,且休息、饮食调整后也不见好转,一定要重视“隐形心脏负担”。
![]()
“脸”能预警,但不能当唯一标准:科学评估很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面部变化并不等于确诊心脏病。皮肤问题、作息紊乱、饮食不当、内分泌失调等,多种情况也会造成类似表现。
但如果脸上这些异常信号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尤其合并乏力、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一定要及早去正规医院系统评估: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动态血压等。千万不要仅靠“照镜子”就草率判断,更不能讳疾忌医拖延检查。
与其等到面部信号明显再后悔,不如提前“打预防针”。权威专家建议: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晚6~8小时睡眠。
![]()
坚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减少总盐和动物脂肪摄入。
适度运动。尤其推荐每周累积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活动(如快走、游泳、骑行),运动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为宜。
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少夜宵和高糖食品控制体重。
定期体检。40岁及以上每年检测1次心血管相关指标,有高风险家族史者应提前筛查。
![]()
若已出现上述面部异常,应及早到心血管专科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和评估若已出现上述面部异常,应及早到心血管专科门诊完善相关检查和评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