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独特魅力,2025年9月19日,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刘海婴副院长带领中西乐器方向研究生导师王立扬、初征、崔岩以及音乐硕士研究生共赴哈尔滨调研,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树果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派竹笛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谷银秋两位老师进行了深入的田野采访与学术交流。
田野为课堂,传承即教材
此次行程将教学课堂从校园直接搬到了传承人的工作室与舞台前。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师生们首先拜访了黑龙江省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李树果老师。李老师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龙江古琴文化历史的“活字典”。他为大家细致讲解了古琴的历史源流、制作工艺及其独特的减字谱,并现场演奏了《流水》《梅花三弄》等经典曲目。琴声淙淙,意境悠远,让在场师生深刻感受到了古琴“清、微、淡、远”的艺术境界与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刘海婴副院长与李老师就古琴在当代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随后,师生们对黑龙江省非遗北派竹笛艺术传承人谷银秋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谷老师的笛声高亢嘹亮、韵味十足,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派竹笛粗犷豪放、富于生活气息的艺术特色。他不仅演示了经典的北派乐曲,还详细讲解了笛子的演奏技巧与风格把握,并分享了他在多年艺术实践中对北派竹笛艺术的坚守与发展的思考。研究生同学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纷纷就演奏技法、乐曲处理以及田野调研方法等问题向两位大师求教,现场交流气氛热烈而融洽。
理论与实践共振,深化育人内涵
本次田野采风不仅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课。它打破了理论教学与艺术实践之间的壁垒,让学生们得以“零距离”接触非遗瑰宝,与顶尖传承人面对面交流。
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海婴表示:“带领研究生深入田野,向非遗传承人‘寻根’,是我们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这种‘活态’的传承方式,能让师生们最直观地领悟到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与创作灵感,从而更好地担负起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使命。”
硕士研究生导师初征认为:“此次调研为研究生们的学术选题和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研究生可以将传承人的艺术实践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从表演学、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论提升,形成‘实践反哺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
从“活态传承”到“未来创造”
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音乐创新之路,本质上是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条路的核心精神是 “守正创新”——守的是传统音乐的精神内核与文化身份,创的是其表现形式、传播手段与时代活力。最终,高校将推动传统音乐完成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产”的创造性转化,使其不仅被保存,更被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所继承、享受与发展,生生不息。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田野实践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学院建立“高校-传承基地”联动机制,使研究植根于丰厚的实践土壤。未来学院还计划建设“数字音乐博物馆”,利用高清录音、三维建模等技术,对濒危乐种、大师艺术进行数字化存档,构建可听、可视、可感的线上资源库。让学术研究成为传承创新的“智慧引擎”和“资源宝库”,为实践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方向。
![]()
此次赴哈田野采风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在师生心中播下了热爱与传承非遗的种子,更搭建起高校与非遗传承人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桥梁。本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更搭建起一座与黑龙江省评剧院、黑龙江省京剧院等专业音乐团体对话的桥梁。未来,我院将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音乐与非遗教育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系列活动,以在传承创新之路上鼓励青年一代走近传统、感知文化、传递薪火。相信未来,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的师生们将把此次采风的收获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丰硕成果,让古老的非遗艺术在高校的育人沃土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谱写崭新的篇章。(牡丹江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图片由初征、刘海婴授权发布)
来源:中国日报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