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行
段兆军
点击进入:第一节——第十九节
第20节、少数民族战友
警卫连战友除绝大部分是汉族外,还有10名少数民族战友,其中有来自甘肃张家川的马自全、妥俊秀、马占录、马长生4名回族老兵和2名来自西藏定日县的藏族老兵扎西杰布和嘎玛共6名1971年老兵,还有来自云南维西县的余里明、李茂明、李金龙傈僳族战友和藏族战友和志高共4名1973年战友。
四位回族老兵除五班老班长马自全外,连队最热闹的要数甘肃张家川回族老兵妥俊秀了。妥老兵一米七八的个子,而体重却只有100斤左右,大家都叫他“妥瘦子”。他特别喜欢打篮球,有着一副下巴稍稍翘起、风趣幽默的脸型,加上口若悬河的语言表达能力,连队都把他当笑星看待。1974年他探亲结婚回来后,好事的战友们便围“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边吃喜糖边催他讲那“过去的事情”,他全无腼腆之态,不假思索便滔滔不绝、连吹带编地大讲特讲起来,讲得正来劲时,年龄比妥老兵大五六岁、即将回家休假结婚的老连长也过来凑热闹。见老连长过来,妥老兵全然没有官兵距离感,且越发得意,一本正经又添油加醋地胡吹冒撂起来,还时不时炫耀自己怎么怎么厉害,直若得大家哄堂大笑,当然,老连长也沉浸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之中,并指“骂”:你这个妥瘦子,真他妈能吹!
还有眼睛水灵、面庞圆润、精干俊俏、成天嘻嘻哈哈走路似风转般的“活宝”马占录和腰板笔直、体格标准、精力充沛的马长生,由于特殊的民族习俗,他们4人不吃猪肉,由炊事班专门制作饭菜外,其它饮食生活习惯都一样,和汉族战友打成一片,共同打造团结奋进、亲密无间的良好连队氛围。
扎西杰布和嘎玛两位1971年藏族老兵,我们到部队时,为便于和驻地藏族群众沟通,一个分在大油库,一个分在小油库,成为两地的“通司(翻译)”,架起了军队和当地藏族同胞团结友爱的桥梁,为军地建设作出了贡献,两人均于1973年底退伍。
![]()
余里明和李茂明两位傈僳族战友
除六位1971年少数民族老兵外,警卫连1973年战友中,还有余里明、李茂明、李金龙三位傈僳族战友和一位藏族战友和志高。他们四个都来自祖国西南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这个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他们四人刚到连队时,都说的是本民族语言,由于语言上的障碍,一时半会无法沟通,只能用手势和表情来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很快便学会了汉话,但不是普通话。由于连队只有连长和两个排长及朱泽金、赵银昌等七八个四川、福建兵,其余大多数是西北地区陕甘兵,受陕甘话语言环境的影响,他们一个个都说起了陕甘话。这真应了教育界常说的“环境育人”教育理念,而且效果明显。
他们四个各有个性,余里明,端庄高大的个子,精干帅气,说话直言快语、干事雷厉风行,是他们四个中最活跃的一个,喜欢打篮球,是连队篮球队员;李茂明,瘦高个子,身体比较单薄,喜欢热闹,同样喜欢打篮球,但由于体力跟不上,自然是替补队员;李金龙,圆圆的眼睛,黝黑的皮肤,中等偏小的个子,和冯宝华战友一样,基本没有脖子,纽扣系上全身都显得紧巴巴的,粗壮的身体胖得连配发的军装基本没有他穿上可身的。他不善言谈,见面只是一笑,动作也较迟缓,但力气大,干重活累活没一点麻达。藏族战友和志高,短小的个子,结实的体格,干事默默无闻,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但一副烟瘾那可是连里出了名的。高原兵一个月津贴比内地高好几元,我们会宁兵由于家庭普遍比较困难,每个月津贴发下来后,除购买一些牙膏、肥皂之类的日用必需品外,其余全部节省下来寄回家里接济家庭,也有个别抽烟的抽几分钱一包的双羊牌和友谊牌即大家戏称的“双羊赛跑,友谊第一”香烟,更多的则是卷旱烟,而和志高则不然,每月津贴下来,首先买几盒大前门牡丹等好烟过瘾,津贴花光后,就和其他烟友抽起旱烟来,全不顾家里,真的是“一人吃饱,全家幸福”。故大家都叫他“烟鬼”,但他特别勤顾,而且瞌睡比较少,细小事不用安排都由他一人承担。1976年,我俩在大油库一年,当大家早上还在睡觉时,他已经起床为大家做好了早餐,一有空他就偷偷的在外边给毛驴铲草料去了。
四位老战友退伍后,我多次通过各种方式联系,2001年,我首次去云南,在去大理丽江的路上,途径迪庆,通过114 查询台,没联系成。2023年底,我又去云南,同样无果。云南回来后,一天下午,我想,现在各县区都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局,凡辖区内退役军人都登记在册,都录入个人基本信息,应该能找到。于是试着给维西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打电话联系,让他们帮助找一下,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很重视,在电脑中反复查找,终于找到了李金龙战友的电话号码,其他三个的信息没有找到。
我如获至宝,心想,只要找到一个战友,其他的就好找了,也没想那么多,就赶紧给李金龙打电话,打了几次无人接听,估计年龄大了,一般来电较少,李金龙可能出外没带手机。一个小时后,我又一次打过去,接电话的是李金龙的儿子,我说明情况后,他说他父亲外出放牛去了,晚上回家后再和我联系。晚上八点半,没有李金龙的回电,我又打过去,终于接通了,四十多年未联系过的李金龙接过电话,还是那个话音,说话还是那么迟钝缓慢,如同当年面对面一样,那个欣喜和亲热呀,让我高兴万分。
通话中得知,李金龙退伍后,一直在老家种地为生,生有两个儿子,都四十多岁了,也都没有结婚,大儿子在家务农,二儿子出外打工,现在他们生活还可以,就是老两口身体都有病,干不了重活,只做点家务活。说到其他三位战友,他说,他和李茂明是一个乡的,距离有十多里路,有联系,也经常见面,但不幸的是,李茂明战友于几年前已经去世了。至于余里明和和志高两位战友,由于相距较远,且山大沟深,从没有联系过,也不知道情况如何。
当我问到退役军人事务局找不到他俩的信息时,他用低沉的声音说,可能都不在了吧!他们这里人的寿命普遍比较低,一般六十岁左右就走了,我的脑袋轰的一下懵了,不可能吧,多么可亲可爱的的战友啊,一个个亲密无间、活蹦乱跳的乐观形象不断的浮现在眼前,怎么也挥之不去。4个战友,一个去世,两个杳无音信,怎不让人忧伤难耐。不过,再一想,余里明和和志高两个联系不上,是不是也有可能搬迁到外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去了?苍天保佑,但愿如此,也只能等待李金龙战友以后传来的喜讯了。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段兆军:甘肃省会宁县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军西藏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现退休在家。
![]()
作者:段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