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 旭
草木有灵,药香传情。当指尖拂过一页页关于中草药的文字,我们仿佛听见了古老土地上的生命絮语——它们或许是田埂边不起眼的蒲公英,或许是墙角悄悄蔓延的爬山虎,又或许是窗台上那盆默默抽芽的薄荷,在寻常日子里藏着不寻常的人生智慧。“散文里的中草药”系列最动人之处,在于一个外行来写内行的东西,跳出了医书的刻板与艰深,以散文的温润笔触,将一味味草药化作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或许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中草药的世界,在故事里感受草木的可爱,在生活中践行健康的智慧。毕竟,当我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懂得从草木中汲取力量,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作者写在前面的话
当晨雾漫过乌蒙大山,漫过老家龙厂沟,雾气中一条石板路从沟底一直延伸到山巅。山沟两岸的石缝间,时不时冒着几株矮矮的绿影,卵形的叶片,托着星子般的光泽,像大山特意撑开的迷你绿伞,这便是缀挂在时光里的灯盏——红姑娘。
幼时随母亲上山,总爱蹲在灌木丛前,看那些挂在枝头的“小灯笼”。那时还不知它有“酸浆”这般古雅的学名,只跟着母亲唤它“山辣椒”,是我们当地最好的一种猪饲料。在我眼里,这薄如蝉翼的橙红外皮,裹着晶莹剔透的果子,更像过年时提过的迷你红灯笼,握在掌心,能暖透整个萧瑟的秋天。
那年秋天,我在赤水河畔认识了一个叫萍的姑娘,我们一同上山割猪草,她的羊角辫上沾着草屑,眼里总盛着大山的清纯。我见灌木丛里缀满红姑娘,便踮脚摘了一串,小心翼翼地扎在她的发间。橙红的“灯笼”垂在耳侧,随着她银铃般的笑声轻轻地摇曳。微风拂动着她的发丝,她站在漫山绿意里,成了大山深处最鲜活的风景,连阳光都格外偏爱,轻轻地落在她发间的红姑娘上,晕开一层温柔的光晕,连她鬓边的碎发都染上了温柔的金边。我看见那红红的果子,忍不住剥开壳子咬一口,酸甜的汁水瞬间漫过舌尖,混着山野的清冽,那股独有家乡的气息,至今仍停留在时光的记忆里。
乡村短暂的日子,我与红姑娘擦肩而过,更没有来得及很好地促膝交流,就匆匆地离开了家乡。后来的日子,再没见过那样鲜活的红姑娘,也没再听过那样清亮的笑声。可每次看到城郊枝头的红果,总还会想起那个清晨,漫山绿意里,发间缀着“红灯笼”的姑娘,她成为大山深处永远亮着的一道光。
长大后,志趣爱好使然,在《尔雅》里再次与红姑娘重逢,才知道这寻常的野果,早被古人记录了两千多年,“苦耽”“灯笼草”“山辣椒”都是它的曾用名。再翻看《本草纲目》,竟见李时珍细致描摹它的模样:“状如龙葵子,生青熟赤”,还特意区分它与龙葵的不同:酸浆独悬如灯,龙葵簇拥似珠。原来古人观物之细,早已在这小小的野果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母亲或许不懂这些典籍,却比谁都清楚红姑娘的好。幼时兄弟姐妹们若得了热咳,她便会踩着晨露去沟边,摘一把刚泛红的酸浆,捣成汁兑上蜂蜜。那涩中带甜的味道虽不好受,咳嗽却总能在几日后渐渐平复。多年后读到《本经》,原来书中对红姑娘早有记载:酸浆能“治热烦满,定志益气,利水道”,《唐本草》也说它根茎花果皆可入药,能治“上气咳嗽风热”。原来祖辈们世代相传的偏方,竟是与千年前的中医典籍不谋而合。
四川的酒局总裹着烟火气。前不久,四川女诗人庞音组织的一次酒局上,我见到三十多年前的老朋友,人称“酒魔”的酿酒大师陈立新,他应邀出席,他鬓角添了霜,笑起来却仍有当年酿酒时的爽朗。酒桌,他对红姑娘药用功效的分享,更让我见识这野果的另一重温柔。酿酒大师陈立新与友人对饮时,遇友人咽炎发作,正无计可施时,随口便道“红姑娘就是治咽炎的好药”。原来,常年与烈酒打交道的人,就最懂“平衡”二字。酒性烈如火焰,红姑娘性寒似清泉,一烈一寒间,藏着最朴素的养生智慧。想来古人说“患者即良医”,大抵就是这般了。酿酒大师陈立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早就摸清草木与人体的呼应,把自然的馈赠,悄悄酿成了岁月的良方。席间提及要送他我的新作《中国酱酒文明史》,他却摆手笑言,已在新华文轩购得,正逐页细读。那刻酒意都淡了,只剩满心暖意 ——有人把对酒的痴、对生活的懂,都酿成了这般温润的模样,让寻常酒局也浸满了时光的温柔。
如今再回老家,沟边的红姑娘还是那般模样,依旧长得茂盛,秋阳依旧照山岗,不见当年萍姑娘。偶有孩子们会小心翼翼地摘下“红灯笼”,剥开壳子比赛谁的果子更红更甜。我站在一旁看着,忽然觉得这野果,像极了时光的掌灯者——它曾在《尔雅》的竹简上留下名字,在《本草纲目》的纸页间诉说功效,又在现代人的酒桌与孩童的掌心间延续生机。它不名贵,不张扬,却以最秀珍的姿态,在中国红的底色上,把山野的温柔、古人的智慧,悄悄传递了一代又一代。
天凉好个秋。我坐在老家的山坡上,也学着幼时的模样,摘下一颗红姑娘握在掌心,轻轻地把玩。薄壳在指缝间轻轻作响,像时光在耳边低语。咬下一口,酸甜的滋味漫过舌尖,恍惚间又看见母亲踩着晨露的背影,听见孩子们清脆的笑声,还有千年前的古人,在灯下细细描摹它模样的沙沙笔声。这小小的灯笼里,竟藏着两千年的时光,裹着山林的清露,也载着故乡的记忆,在岁月里轻轻摇晃,永不熄灭。
作者介绍:初旭,原名王先军,四川泸州人。系民建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品牌促进会智库专家和新华社签约摄影师。主要著作有白酒专著《中国酱酒文明史》、辞赋专著《泸州百业赋》、城市品牌专著《最泸州》、散文集《山地风流》、报告文学集《遍地英雄》,长篇纪实文学《飞夺泸定桥》等,系十三集大型纪录片《航拍赤水河》总撰稿和导演。
来源:川南经济网www.chuannane.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