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特朗普接受他最喜欢的福克斯新闻的采访时,再一次提到了中国,特别是与中国关税战的未来。
比如提到在上一个总统任期内,他用关税战让中国付出了数千亿美元,还说如今中方被迫让美国对他们收取155%的关税,中国因为美国而扩充军队等等。让人觉得特朗普的表态莫名其妙。
![]()
前言
2025 年 10 月 19 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乘坐 “空军一号” 前往竞选集会途中,接受福克斯新闻网随行记者采访时,抛出了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表态:“实际上,我并不想摧毁中国”。
这番言论与他此前宣称 “准备对几乎所有中国商品加征 100% 关税” 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反差,距离其 10 月 10 日的极限施压言论仅过去九天,这种态度转折背后是多重现实压力的叠加。
![]()
彼时的美国正深陷经贸对抗的连锁反应。中方自 10 月 14 日起正式对美国船舶征收特别港务费,美国 “曼努凯” 号货轮成为首个受影响的船只,当天即缴纳 446 万人民币费用,而一艘 13000 TEU 的集装箱船每年需额外承担的成本高达 325 万美元,这些成本迅速传导至美国零售业与制造业,推高了国内通胀压力。
美国中西部农业州的不满情绪更为迫切,作为特朗普重要票仓,这些地区的农场主因中国减少大豆采购陷入库存积压困境,尽管政府承诺补贴,但资金缺口导致补助迟迟无法到位,选民抗议活动已在艾奥瓦州等关键摇摆州出现。
![]()
特朗普的表态并非孤立的示好,而是其 “交易艺术” 的典型体现。在宣称 “不想摧毁中国” 的同时,他明确开出条件:要求中国改变稀土管控立场并恢复采购美国大豆。
特朗普对乌克兰的威胁方式与实施逻辑
与对华态度的转向不同,特朗普在乌克兰问题上延续了强硬的威胁策略。10 月 12 日,他在前往以色列途中向记者明确警告,若俄罗斯不尽快结束在乌克兰的战争,美国可能通过北约向乌克兰提供 “战斧” 巡航导弹。
![]()
这款射程超过 2000 公里的亚音速导弹,从乌克兰境内发射可直接覆盖莫斯科,被军事分析人士视为可能激化冲突的 “危险武器”。
特朗普的威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伴随具体施压动作的推进。他在 10 月 11 日至 12 日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两度通话,明确提及导弹供应事宜,而泽连斯基也公开表示 “正在推进这件事”,急于获得远程打击能力以改变战场态势。
![]()
这种威胁策略并非首次使用,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宫后曾长期施压乌克兰在领土问题上让步,9 月却突然转变态度,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宣称支持乌克兰 “夺回整个乌克兰”,这种立场摇摆本质上是将军事援助作为施压俄乌双方的筹码。
俄方对此反应强烈,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 12 日明确表示 “高度关切”,认为此举将 “破坏俄美关系中刚刚出现的曙光”。
普京此前已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年会上发出预警,强调美方提供 “战斧” 导弹将严重损害双边关系。
![]()
对华与对乌策略差异的核心根源
特朗普对中美乌采取截然不同的策略,本质上源于目标对象的实力格局与依存关系差异。中国与乌克兰在对美关系中的定位存在根本不同:乌克兰高度依赖美国的军事与经济支持,而中美之间呈现 “相互依存但中国主动性上升” 的格局,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威胁策略的有效性边界。
中方的反制能力与战略定力消解了恐吓的可行性。在稀土领域,中方不仅限制原料出口,更从法律层面强化技术管控,切断了海外企业通过技术人员快速扩产的可能,而美国重建稀土产业链至少需要 5 年时间,短期内无法摆脱依赖。
![]()
大豆采购方面,中国已实现来源多元化,与巴西签订长期订单后,又接纳阿根廷取消出口预扣税的合作提议,用 10 船大豆订单巩固替代供应,使美国失去了关键议价权。
这些举措让特朗普认识到,对华威胁只会导致 “伤筋动骨” 的反噬,100% 关税政策不仅难以执行,更会让美国消费者承担年均 2400 美元的额外支出。
![]()
乌克兰的依存现状则让威胁策略具备实施空间。冲突持续导致乌克兰经济濒临崩溃,GDP 较战前缩水 40% 以上,80% 的基础设施受损,粮食出口完全依赖黑海航运通道,而这一通道的安全需要美国与北约的保障。
军事上,乌克兰军队的装备补给、情报支持、人员训练均由美方主导,失去援助将直接影响战场态势。
这种不对称依存关系使得特朗普可通过 “断供威胁” 或 “武器加码” 灵活调控冲突节奏,而泽连斯基即便在白宫遭遇冷遇,仍需多次赴美争取支持。
![]()
而对乌策略则服务于地缘政治目标,通过武器供应威胁同时向俄乌施压,试图主导冲突的结束进程,以最低成本实现美国在东欧的战略利益。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策略效果差异
两种策略引发的国际反应与实际效果呈现明显分野。对华策略的调整获得美国国内部分群体的认可,美国零售业联合会公开表示,降低对华关税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避免圣诞购物季出现商品短缺。
![]()
但中方保持冷静态度,外交部与商务部多次表态,强调对话需建立在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 基础上,反对 “一边挥舞大棒、一边要求合作” 的双重标准。
市场对此反应中性,标准普尔指数在特朗普表态后微涨 0.3%,显示投资者对其政策反复性保持警惕。
![]()
对乌克兰的威胁策略则引发连锁地缘反应。俄方除公开表达关切外,已在边境地区部署更多防空系统,加强对莫斯科周边的防御警戒,俄国防部宣布将举行针对性的反导演习。乌克兰国内出现两种声音:军方对 “战斧” 导弹充满期待,认为可改变战场态势。
从策略效果看,对华策略的 “恐吓失效” 已成事实。中方不仅未在压力下妥协,反而通过精准反制掌握主动权,稀土与大豆领域的布局让美国的筹码持续贬值,特朗普不得不从 “极限施压” 转向 “条件求和”。
![]()
而对乌威胁策略短期内取得一定效果,俄方已通过外交渠道表达对局势升级的担忧,泽连斯基则加快推动与美方的武器协议谈判,但长期来看,这种策略可能加剧俄乌冲突的不可控性,国际危机组织已发布报告,警告 “远程武器的引入将使冲突边界模糊化,增加误判风险”。
策略背后的美国国内政治与全球格局影响
特朗普的策略选择始终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周期。对华态度的转向与 2026 年中期选举直接相关,中西部农业州的选票流向可能决定参议院控制权归属,因此恢复大豆出口成为紧迫的政治任务。
![]()
对乌策略的强硬姿态则是为了巩固保守派选民支持,在 “对俄强硬” 的传统认知下,武器供应承诺能有效争取军工复合体与鹰派势力的认可。这种国内政治优先的逻辑,使得其对外策略呈现明显的功利性与短期性。
从全球格局来看,两种策略的差异折射出多极化趋势的深化。中国凭借完整的工业体系、供应链控制力与市场体量,已具备抵御外部恐吓的实力,能够在博弈中主动塑造格局,这与十年前的力量对比形成本质区别。
![]()
结语
而乌克兰危机中的各方博弈则显示,传统地缘政治逻辑仍在发挥作用,但中小国家的战略自主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策略不同,但两种互动都反映出美国主导全球秩序的能力下降。对华施压的被迫转向,说明其已无法仅凭经济霸权迫使大国妥协。
![]()
而对乌威胁需借助北约框架实施,显示其单边行动能力受限。这种趋势使得全球博弈从 “单极主导” 向 “多极制衡” 加速演进,各国在经贸、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决策空间显著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