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类似“全世界都放弃新能源车”的说法时不时就能听到。
这里得先澄清一个误会,所谓的“放弃”不是真的不干了,更像是跑马拉松时有人突然放慢了脚步,而不是直接退赛。
至于死抱油车,那背后全是现实里的难言之隐,不是他们不想换,是实在换不动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国如今紧抱新能源车是对是错?
![]()
就拿曾经风光无限的特斯拉来说,它最近确实遇到了不小的麻烦,2025年第一季度,特斯拉在全球的交付量同比下降了13%,创下了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欧洲市场,特斯拉的销量下滑更为明显,在瑞典暴跌超过80%,在荷兰大跌超过73%,在法国也下降了超过59%。
但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纯电动车注册量却在4月份首次超过了特斯拉。
所以准确来说,不是全世界在放弃新能源车,而是市场竞争格局在发生变化,一些曾经的领先者正在被中国品牌超越。
美国前两年的拜登政府还大张旗鼓搞《通胀削减法案》,砸钱补贴新能源,结果今年政策说变就变,特朗普政府直接取消了新能源车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还放宽了尾气排放法规,等于给燃油车开了绿灯。
![]()
这一变故直接炸了车企,通用汽车立马计提16亿美元损失,密歇根州的电池工厂产能砍了六成,加州的研发中心说关就关,光给电池供应商的违约金就掏了2.5亿。
有人说这是美国放弃新能源了,其实不是,看美国能源部之前还发过《国家锂电池蓝图》,想搞本土电池供应链,只是政策跟着政治周期摆来摆去,企业实在不敢赌。
美国汽车业太重要了,每年能拉动1.2万亿美元经济,占了GDP的4.8%,还养活了1010万人,这些岗位里一大半都跟燃油车挂钩,真要是一刀切换新能源,这么多人的饭碗谁来保?车企也不傻,福特直接把全电目标从2030年推迟到2035年,还追加了50亿燃油车研发费,不是不想转,是不敢转太快。
![]()
再看欧洲,这两年的操作更拧巴。
欧盟本来喊着“Fit for 55”计划要加速脱碳,结果俄乌冲突一来,能源安全的盖子被彻底掀开。
之前欧洲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度特别高,冲突爆发后断了供应,冬天取暖都成问题,只能赶紧重启煤电,还把核电重新列为“脱碳电力来源”。
德国本来想搞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碳中和体系,发布了《电力储能战略》,结果现实打脸,不得不放慢新能源车推进速度,还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反补贴税。
有人觉得这是欧洲倒退了,其实仔细看就知道,他们的脱碳目标没改,只是把“确保能源供应”放到了比“加速转型”更前面的位置。
毕竟老百姓要吃饭取暖,企业要开工,能源都保不住了,谈何新能源呢?
![]()
欧盟的汽车业也是支柱,德国大众、宝马这些巨头的工厂遍布欧洲,上下游连着钢铁、橡胶、电子等一堆产业,真要是一下停了燃油车生产,经济非得崩个大口子。
所以国外“抱牢”油车,根本不是技术不行或者观念落后,核心是三个绕不开的坎:就业、供应链和政策稳定。
就业方面,汽车产业的带动能力太惊人了,中国的数据就能说明问题,汽车产业每增加1个岗位,就能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直接间接就业超3000万人。
国外更是如此,美国汽车业的就业人口占全国总就业的4.9%,欧洲汽车供应链上的工人更是以百万计,这些人大多只懂燃油车制造。
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技术跟他们原来的技能完全不搭边,企业要是贸然转型,要么花大价钱培训,要么就得裁员,不管哪样都是麻烦事。
![]()
政府也不敢轻易动这块蛋糕,选票都在老百姓手里,砸了饭碗谁还会支持你?
然后就是供应链的坑,新能源车看着是车,其实核心是电池,而电池的命门在原材料和制造链条上。
锂、钴、镍这些关键矿产,全球分布本来就不均,加工提纯技术又大多掌握在少数国家手里。
美国想搞电池本土化,给一家锂矿企业批了5770万美元补助金,结果后来说停就停,项目差点黄了,就算企业从别的地方凑了钱,可本土产能跟不上,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刚到17%就卡住了。
欧盟更头疼,他们连光伏组件都得靠进口,中国光伏组件占了全球80%以上的供应,新能源车的电池组件更是依赖进口。
那要是自己建产业链吧,没个十年八年根本起不来,不建吧,又怕被卡脖子。
![]()
反观中国,从多晶硅料到硅片,从电池片到组件,光伏全链条产能占全球80%以上,新能源车从电池到整车的制造能力更是全球领先,小米只用三年就能造出电动车,靠的就是这套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国外短期内根本抄不来的优势。
新能源转型是慢功夫,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续投入,政策一摇摆,企业就不敢下注。
中国从“双碳”目标提出后,政策一直很稳,《“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沙漠光伏大基地、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这些项目持续落地,电网还优先调度可再生能源,企业知道官方会一直支持,自然敢砸钱搞研发、扩产能。
![]()
所以国外“放弃新能源车”算是误读,国外只是在现实压力下放慢了脚步,“死抱油车”是无奈之举,毕竟就业、供应链这些问题始终是绕不开的。
而中国能稳步推进,靠的是政策稳定、产业链完整和技术创新这三板斧,这个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各国国情不同,走的路不一样。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能源转型是大势所趋,就像当年从马车换成汽车一样,只是这个过程会有波折,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