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盟法院驳回红牛公司上诉,维持2023年反垄断突袭搜查的合法性,对奥地利红牛至少带来三方面影响。
文|梁伟
编辑|谷宇
日前,奥地利红牛公司(以下简称“奥地利红牛”)在欧盟法院对其场所进行反垄断突袭搜查的诉讼中败诉,此次搜查是针对公司涉嫌非法操纵市场调查的一部分。
据 Courthouse News 报道,欧盟普通法院(10月15日)裁定监管机构有充分理由调查潜在的反垄断违规行为,从而驳回了红牛对欧盟委员会突击检查的法律挑战。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产经在线”分析表示:“欧盟法院驳回红牛公司上诉,维持2023年反垄断突袭搜查的合法性,对奥地利红牛至少带来三方面影响,即法律程序上处于被动、合规与内部治理成本骤升、品牌与市场信心受损。”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红牛在红牛品牌的全球化推广中贡献良多,但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奥地利红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受制于哪些方面因素呢?
败诉至少带来三方面影响
公开信息显示,1984年,迪特里希·马特希茨与泰国企业家许书标创立红牛公司,总部位于奥地利,1987年正式开售红牛饮料。马特西茨家族持有奥地利红牛49%的股权,已在奥地利首富的位置上坐了10余年。
此次事件缘起2023年,欧盟委员会对奥地利红牛进行反垄断突击检查。这些检查于2023 年 3 月在红牛位于奥地利、法国和荷兰的办事处进行,起因于对该能量饮料巨头可能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怀疑。
关于对奥地利红牛反垄断调查的原因,法院的裁决指出,是源于一起2022年由红牛的一家竞争对手提出的投诉。据 Courthouse News 称,该投诉指控该公司利用经济激励迫使零售商下架竞争品牌。该投诉还声称,红牛曾组织对大罐装能量饮料的负面宣传活动,并通过行业组织 Energy Drinks Europe 协调行动,限制 250 毫升以上罐装饮料的销售。
奥地利红牛对欧盟委员会2023年3月针对公司的反垄断调查提出异议,认为这些突袭检查属于越权,称之为无正当理由的“漫无目的的搜查”。据 Courthouse New报道,法院维持了委员会的行动,认定突袭搜查基于可信的证据,而非武断的怀疑。
柏文喜认为,欧盟法院驳回红牛公司上诉,维持2023年反垄断突袭搜查的合法性,对奥地利红牛至少带来三方面影响:
第一,法律程序上处于被动。法院认定欧盟委员会手续完备、未越权,意味着后续若欧委会依据搜查取得的证据正式立案并处以罚款,红牛再挑战成功概率降低,原则上可能面临最高相当于全球营业额10%的罚单。
第二,合规与内部治理成本骤升。为了应对后续调查、抗辩或可能的和解谈判,公司必须投入大量法务、外部律师及经济学家资源;同时需要重新审视分销协议、价格政策、市场活动,防止被认定继续违反欧盟竞争法,运营成本将显著增加。
第三,品牌与市场信心受损。虽然欧盟尚未作出最终违法认定,但败诉本身强化了“红牛正被反垄断调查”的舆论印象,可能削弱经销商、零售终端以及消费者对品牌稳定性的信心;竞争对手(如Monster Energy)已公开指其“反竞争策略”,未来在渠道争夺、赛事赞助等场景或借机抢占份额。综合来看,短期财务和声誉压力明显,长期则取决于最终处罚结果及公司整改力度。
中国市场遭遇挑战
随着全球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功能饮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功能饮料市场规模估计为1497.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7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2485.1亿美元,2025-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8.9%。
奥地利红牛主打欧美市场,产品是碳酸型的改良配方。奥地利红牛仅 2024 年就在全球卖出了 126.7 亿罐饮料,营业额达到 112.27 亿欧元,业务覆盖 178 个国家。
根据英国权威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公布的“2024年奥地利品牌价值25强”榜单,奥地利红牛集团凭借78.33亿欧元的品牌价值,成功蝉联榜首位置。
2014年,奥地利红牛以“保健食品”身份进入中国市场。然而,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有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奥地利红牛早些年就在中国市场有所布局,但因定价高昂和销售渠道有限,一直未能摆脱边缘化的命运。
对于奥地利红牛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柏文喜认为,“高端小众”定位仍有机会,但受三方面因素制约,增速难以爆发:首先是价格带与渠道瓶颈。奥地利红牛坚持原装进口、15元左右的零售价,与中国消费者对“红牛≈5-6元”传统金罐的认知差距大,导致下沉困难;虽然与百威等啤酒经销商合作,但便利店、商超渗透率仍远低于泰国天丝及华彬系产品,短期内很难形成全国化快销网络。
其次是品牌资产“借力”而非“主导”。公司通过极限运动、滑雪、电竞、谷爱凌代言等方式锁定年轻高消费人群,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拥有忠实“潮流”粉丝;但功能性饮料的核心增量来自加班、长途驾驶等日常提神场景,奥地利红牛尚未把“高端能量”概念扩散到更广泛的刚需人群,规模效应不足。
再次是本土竞争与政策风险。中国能量饮料市场集中度已很高,且新品(东鹏、乐虎、元气森林“大魔王”等)持续低价渗透;同时配方中的咖啡因、牛磺酸含量面临愈发严格的食品安全与广告规范,进口产品更需取得“蓝帽子”保健食品批文才能宣称“抗疲劳”,合规门槛高于普通饮料。
柏文喜进一步表示:“奥地利红牛短期内仍将维持两位数左右的增长,但基数小,市场份额难以进入前三;若公司愿意在华设厂、降价并深耕电商与即饮渠道,中长期有望把‘高端能量+运动潮流’做成10亿级单品,否则大概率继续停留在利润可观但体量有限的‘利基’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