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人断气前会喊已故亲人名字?阎王说是阴差正勾魂引路到地府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高僧传》《俱舍论》《地藏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人在临终之际,常有不可思议的景象。多少人曾见过:本已昏迷多日的老人,忽然睁开双眼,口中念叨着早已过世几十年的父母、兄弟,甚至呼唤他们的名字,像是看见了什么,伸手想要去抓。旁人只当是回光返照,是脑中幻觉。可是,这些临终之人为何偏偏喊的是已故亲人?为何不是喊活着的子女?为何他们的神情有时惊恐,有时欣喜,有时茫然?

这世间的生死之事,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开始与结束。佛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这临终时刻的种种境相,做过详尽的开示。《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得明白:"临命终时,未得受生,在中阴中。"人死之后,并非立刻投胎转世,而是要经历一段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佛家称为"中阴身",民间则称之为"阴间"或"地府"。

那么,临终之人所见到的那些已故亲人,到底是真是假?阎王爷派来的阴差,又是如何引领亡魂前往地府?这生与死的交界处,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东汉年间,有一位名叫安世高的高僧,本是安息国的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精通禅定,对生死轮回之理有着极深的体悟。他来到中国传法时,曾亲口讲述过一段前世的经历,这段经历被记录在《高僧传》之中。

安世高说,他前世也是一位修行人,与一位同修道友交情深厚。那位道友修行刻苦,持戒精严,但性格刚烈,容易发怒。安世高多次劝他:"修行之人,最忌嗔心。纵然持戒再严,禅定再深,若是嗔心不除,来世必堕恶道。"道友每次都点头称是,却始终改不掉这个毛病。

后来,两人先后圆寂。安世高因为修行有成,转世为安息国太子。而那位道友,去了哪里呢?

多年之后,安世高云游到了庐山脚下的一处水域。那里有一座庙宇,香火鼎盛,供奉着一条巨蟒。当地人说,这条蟒蛇神通广大,能够预知祸福,保佑一方平安,人们都称它为"庙神"。

安世高站在庙前,静静地看着那尊蛇形的神像。忽然,他闭上眼睛,口中诵念起经文。诵到一半,庙宇中突然传出一声长长的叹息,随即一条巨蟒从供桌后游了出来,盘踞在安世高面前,两行泪水顺着它的眼角流下。

"你终于来了。"蟒蛇口吐人言,"我等这一天,已经等了三十年。"

安世高睁开眼睛,看着眼前的巨蟒,神情悲悯:"你我前世同修,本应一同解脱。你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就是那个嗔心。"蟒蛇说,"我记得,临终那日,我躺在床上,四大分离,痛苦难当。恍惚间,我看见一个穿黑衣的人站在床前,他对我说:'你修行一世,本该往生善处,可惜嗔心太重,业力牵引,要去畜生道受报。'我当时心中一惊,想要辩解,却发现自己已经说不出话来。"

"那黑衣人又说:'不必惊慌,我奉阎君之命,来引你前往受生之处。你前世结缘之处,就在这庐山脚下,那里有座小庙,你就在那里守护一方,也算是修些功德。'说完,他伸手在我额头一点,我眼前一黑,再睁开眼时,已经变成了这条蟒蛇。"

蟒蛇说到这里,声音哽咽:"这三十年来,我日日夜夜都在悔恨。我明明知道修行的道理,却管不住自己的脾气。我看着前来上香的人们,看着他们求福求财,我只能在这庙中受困,无法解脱。我多少次想要自尽,却连死都死不掉。这畜生的身躯,真是比地狱还要难熬。"

安世高听罢,双手合十:"既然你还记得前世,还知道忏悔,说明你的灵性未失。我今日来此,就是要度你脱离这蟒身。"

"如何才能脱离?"蟒蛇急切地问。

"你在此地做庙神,三十年来必定积累了不少供养。这些财物,你一文都不能带走,不如全部捐出,为自己修些功德。待你寿终之日,我会亲自来接引你,送你往生善处。"

蟒蛇连连点头。不久后,庙中的主持按照蟒蛇的指引,将庙里积攒的所有金银财物,全部用来修桥铺路,救济贫苦。做完这些事后的第三天夜里,大雨倾盆,雷声大作。清晨时分,人们发现那条巨蟒已经死在庙中,身躯盘成一圈,头朝着西方,面容安详。

而在蟒蛇临终的那个夜晚,附近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妻子在雷雨中产下一名男婴。孩子生下来就不哭不闹,双目清亮,像是有灵性一般。

安世高得知消息后,前去拜访那户人家。他看着襁褓中的婴儿,轻声说:"你我的缘分,还要延续一世。好好修行,莫再堕落。"说完,留下一笔钱财,转身离去。

这个故事,道出了生死轮回的一个关键:人在临终时,并非立刻消失,而是会经历一段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前世的业力会显现出各种境相,有善有恶,全凭自己一生所造的业来决定。

佛经中把这个过程说得更加详细。《俱舍论》里讲:"命终之时,随其所造善不善业,见好恶事。"就是说,人在断气之前,会根据自己这一生造的业,看到不同的景象。造善业多的人,会看到光明的景象,看到诸佛菩萨或是已故的善知识来接引;造恶业多的人,则会看到黑暗恐怖的景象,看到冤亲债主或是阴间的差役。

为何会看到已故的亲人?这里面的道理,要从佛教的"业力"和"识"说起。



人这一生,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会形成业力。善的念头和行为,形成善业;恶的念头和行为,形成恶业。这些业力,平时藏在阿赖耶识里,像种子一样潜伏着。到了临终时刻,四大分离,身体的执着渐渐放下,这些业力就开始翻涌出来,在识田中显现出各种影像。

有些影像,是这一生经历过的人和事;有些影像,是前世的记忆;还有些影像,是业力变现出来的幻境。在这些影像中,已故的亲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为何偏偏是已故的亲人?这与人的执着有关。人活着的时候,对亲人的牵挂最深。父母养育之恩,夫妻相伴之情,手足骨肉之爱,这些情感在心中扎根极深。当生命走到尽头,这些牵挂就会浮现出来,变成具体的影像。

《地藏经》中有段经文说得透彻:"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人在世间,起心动念都离不开贪嗔痴,对亲人的执着,看似是爱,其实也是一种束缚。临终时看到已故的亲人,有时是真的亲人乘着愿力来接引,但更多时候,却是自己的业力在作怪。

这业力,会变现出各种境相来考验亡者。有时变成慈祥的父母,呼唤你跟他们走;有时变成挚爱的妻儿,拉着你的手不放;有时甚至变成仇人债主,来讨要你欠下的债。这些境相,看似真实,其实都是虚妄。若是平时没有修行,没有定力,很容易就被这些境相迷惑,随着业力流转,不知不觉就投入了六道轮回。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案例,记载在《冥祥记》里。南朝时期,有位叫赵泰的官员,为人正直,却不信佛法。他年过四十那年,突然得了重病,昏迷不醒,气息微弱。家人都以为他快不行了,正准备后事,他却突然睁开了眼睛。

醒来后的赵泰,整个人像变了一样。他把家人召集到床前,声音虚弱地说:"我刚才去了一趟地府。"

家人面面相觑,以为他在说胡话。赵泰却继续说:"我昏迷之后,看见两个穿黑衣的人站在床前。他们对我说:'奉阎君之命,请你走一趟。'我想要拒绝,身体却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走了。"

"一出门,我就看见街道变了样。到处都是灰蒙蒙的,看不见太阳,也看不见月亮,只有一种昏暗的光线。街上有很多人在走,都是面无表情,脚步匆匆。我问那两个差役:'这些人是谁?'差役说:'都是来报到的亡魂。'"

"走了很久,来到一座高大的城门前。城门上写着三个大字——'鬼门关'。我看到城门口站着好几个差役,正在核对每个亡魂的名册。轮到我时,一个差役翻开一本大册子,念道:'赵泰,阳寿未尽,因前世有业报未了,特召来对质。'说完,就让我进去了。"

"进了城门,里面别有洞天。有宽阔的大道,也有狭窄的小巷;有高大的殿堂,也有简陋的房舍。那两个差役带着我,七拐八拐,来到一座大殿前。殿门上写着'阎罗殿'三个字。"

赵泰说到这里,停下来喘了口气。家人紧张地看着他,不知道该信还是不该信。

"进了大殿,我看见正中间坐着一个人,头戴冠冕,身穿官服,面容威严。我猜他就是阎罗王。两旁站着好些个差役,有的拿着铁链,有的拿着账本。阎罗王看了我一眼,问道:'你可认识此人?'说着,旁边差役牵出一个人来。"

"我一看,竟然是我已经过世十年的叔父。叔父看见我,眼中露出悲苦之色,却不敢说话。阎罗王翻开一本账簿,说道:'你叔父在世时,曾借了你家三十两银子,到死都没还。本来这笔账要等你百年之后再算,但你叔父在地府受苦,日日哀求,想要早日了结此事,我才召你来问个明白。'"



赵泰听到这里,正要开口询问这笔旧账该如何了结,阎罗王却抬手制止了他。那位阎君看着他,缓缓说道:"你且莫急。我既然召你来此,自然不是只为这三十两银子的小事。你叔父这十年在地府的遭遇,以及那些引你到此的黑衣差役,他们的真实身份,还有你临终时会看到的那些景象背后的真相……"

说到这里,阎罗王停顿下来,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这些事关生死轮回的大秘密,我今日就让你看个明白。你睁大眼睛,好好记住接下来看到的一切,日后回到阳间,也好劝人向善,莫造恶业。"

话音刚落,大殿突然变得昏暗,四周升起了阵阵阴风……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