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平台当能力,没有东方甄选谁认识你?”这句话,如今用在离开东方甄选仅4个月的顿顿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
明明自己没有董宇辉的命,却硬要模仿他的路。可现实告诉他,离开平台后,一切光环都要重来。
顿顿,这个曾被称为“东方甄选四大主播”之一的年轻人,28岁就带着70人的团队单干。首秀的那天,灯光、场景、排面全齐,直播间人气高涨,一度让人以为他要成为“第二个董宇辉”。
销售额1250万、观看人次500万、品牌方排队合作,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顿顿也被这份数据冲昏了头。
“创业没想象中难,招商特别简单,一下播八百个品牌找上门。”镜头前的他笑得轻松,还故意装作谦虚地捂嘴。但那一瞬间的自得,已经写在脸上。
![]()
他以为这就是成功。却忘了自己曾站在东方甄选这个金字招牌的肩膀上。
![]()
他最惹争议的一句话,是俞敏洪挽留时他说的:“既然能把美丽生活号做起来,也能把自己的直播间做起来。”这话一出,老粉丝都沉默了。
谁不知道,美丽生活号的起步,是整个东方甄选团队一起拼出来的。董宇辉在大号里引流,其他主播一场场熬夜带货,才有了后来的百万销量。顿顿加入的时候,平台早就打开了局面。
他只是站在成果的终点,却以为那是自己的起点。东方甄选的成功,靠的不只是主播的嘴皮子,更是整个系统的背书。“农产品溯源”“品质保障”“售后服务”,这些才是用户买单的底气。顿顿后来能拿到那么多招商机会,说到底,是靠平台的信用。
可他似乎并没明白这一点。他高调招人,组了个70人的团队,喊着“要干就干大的”。问题是,他的粉丝不过两百多万,远没到能养活这样一个团队的规模。
他还说自己“没有任何压力”。可真正见过世面的都知道,这话太天真了。董宇辉离开东方甄选时,带着上千万粉丝都说“如履薄冰”,他呢?凭什么这么自信?
![]()
事实很快给了答案。1250万的首秀之后,直播间的热度一路下滑。几万人同时在线,变成了几千人。销售额一场比一场低。
更要命的是对比。同一时间段,与辉同行的直播间在线人数稳定在五万,是顿顿的三倍。人家还都是新人。没有“东方甄选元老”的光环,却凭着真诚讲解,留住了观众。
网友们看得很明白,顿顿太想证明自己“贵”,却忘了直播最打动人的是“真诚”。以前在东方甄选,他讲诗词、聊人生,眼里有光。现在单干了,却满嘴“我很厉害”“我创业很成功”。连推荐产品,都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味道。
老粉丝的留言很扎心:“以前看他觉得温柔有文化,现在只觉得他在炫耀。”
![]()
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离开东方甄选,他失去了最强的供应链。产品溢价高、售后反应慢的问题接连出现,口碑也随之崩塌。
直播带货从来不是个人秀,而是系统工程。没有选品团队、没有仓储物流、没有信任背书,主播再有口才,也难撑起长久的品牌。
顿顿总被拿来和董宇辉比。可真要比,两人差的不是流量,而是底蕴。
董宇辉的火,不是因为他会说话,而是因为他能共情。他从不摆高姿态,也从不刻意炫耀。哪怕成了顶流,他仍说“我只是个卖货的”。那句“别捧太高”,是真诚的清醒。
顿顿却把成功归功于“自己很厉害”。忘了新东方的训练让他能双语讲解,忘了东方甄选的平台让他被看见。更忘了,那些为他铺路的同事和团队。
![]()
他以为自己能复制成功,却不知道,董宇辉带火的是“知识直播”,他带火的只是“东方甄选的流量”。
更讽刺的是,他曾多次提出想离职,还公开抱怨公司不让上综艺。他想去更多地方“被看见”,却没想过,自己的底子能不能撑起那种曝光。
董宇辉能上综艺,是因为“文化人设”有内核。顿顿的“人设”,目前还只是标签。观众看他,不是因为他是谁,而是因为他“曾经是东方甄选的人”。
顿顿的故事,说到底,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年轻人的通病。总觉得平台只是跳板,总觉得能力能替代资源。可当离开了平台,才发现那一切不过是“借光”。
![]()
28岁能有今天的成绩,确实不容易。但骄傲过头,就成了自负。一旦失去了谦逊,光环就会反噬。直播行业从不缺流量,缺的是能留住流量的真诚。职场也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能认清自己分量的清醒。
顿顿现在有多飘,未来可能就有多尴尬。人们都在看,接下来,他还能不能挺得住。你觉得顿顿能复制董宇辉的成功吗?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