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施一公为校长的西湖大学研究团队推出一款“AI科学家”智能体系统— —DeepScientist,首次大规模实证AI能够在前沿科学任务上逐步超越人类的SOTA。当我们为这一突破欢呼时,是否曾思考:这位AI科学家创新的“基石”是什么?
![]()
实验数据,是AI创新的基石
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说过:实验数据,是AI创新的基石。没有高质量的数据,再先进的AI算法也无用武之地。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访谈中曾说:“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世界珍贵的资源一定是数据,(相应重要的是)谁有最快获取数据的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产生数据的能力。数据如果要变成制造业,制造时代就会变成创造时代,一定要善用好数据。”而被誉为“Godfather of Data Literacy(数据素养)”的Jordan Morrow则用更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数据被称为新石油。”如同石油需要提炼才能变成有用能源,数据也需要人类妥善处理才能发挥价值。
科研数据的困境 VS 电子实验记录本
然而,一个巨大的矛盾横亘在我们眼前:在AI技术高歌猛进的今天,中国多数实验室仍然延续纸质记录的方式。当宝贵的科研数据被困在低效、易错、难共享的纸质记录中,就无法结合AI发挥应有的价值。破局之道的核心正是电子实验记录本(ELN)。在国内,如晶泰科技、扬子江、倍特药业等先进企业已经先用电子实验记录本。
众多先进企业通过电子实验记录本,科研数据得以清晰、完整地录入、确保数据可追溯,团队成员可以实现远程协作,历史实验记录可以一键快速检索,数据结果通过图表直观可视化。更重要的是,这些电子化、结构化的数据可以与AI技术无缝结合,自动生成实验总结、论文、专利、CTD等底稿,提供实验优化设计方案,真正让数据“开口说话”。
打造AI科学家创新的基石
在AI科学家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准备好了吗?答案取决于我们能否为AI科学家提供充足、高质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就来源于每一个实验、每一次尝试、每一份记录——无论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电子实验记录本中那些真实、完整的数据,正是打造AI科学家创新的基石!
无数据,不AI
从现在开始,重视您的每一份实验数据记录,因为它们正在构筑AI科学家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