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10月20日,记者从宁夏中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了解到,自2022年中卫市实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该中心通过三年深耕细作,投入845万元打造母婴保健中心及产后(盆底)康复中心,同步推进硬件升级、人才培育与服务优化,不仅让县域内孕妇无需再奔波区市做产检,更让产后康复、儿童保健等服务实现“质价双优”。
截至2024年,该中心门诊服务人次较2022年增长39%,孕产妇死亡率连续两年保持“零发生”,为全县20余万妇女儿童筑起了“家门口”的健康屏障。
新设备落地填补县域服务空白
“以前做NT检查得大清早开车去银川,现在走10分钟到县妇幼就能做,还不用排队!”家住中宁县宁安镇的孕妇王女士拿着刚出炉的超声报告说。
这一变化源于中心2022年购入的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此前,中宁县域内孕妇需往返200多公里到区市级医院进行孕期关键筛查,如今依托新设备,NT检查、四维彩超等项目均能在“家门口”完成,临床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8%以上。
据中心主任万晓霖介绍,项目实施以来,该中心严格按照“需求导向”原则,累计购入盆底康复治疗仪、全自动生化仪等16件专业医疗设备,所有设备经验收合格后迅速投用。其中,盆底康复治疗仪的购进和使用填补了县内产后康复领域的空白,截至目前已为4000余名女性提供免费盆底肌筛查,康复治疗有效率超90%;而新增的高端超声设备则让产前诊断超声技术从“无”到“有”,县域内孕早期NT筛查覆盖率从2022年的65%跃升至2024年的92%。
“请进来教+送出去学”育强骨干队伍
硬件是服务的基础,人才是发展的底气。
为破解技术瓶颈,该中心采取“柔性引才+定向育才”双轨模式,一方面,邀请自治区人民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超声科专家每周坐诊,开展“跟师带教”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汲取先进医疗技术与服务理念,加入宁夏妇幼保健医疗联合体,选派20余名业务骨干赴外进修。
妇科医生杨红琴就是柔性引才的典型代表,她是中宁县中医医院妇科医生,现挂职中宁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副主任。在她的带领下,该中心妇产科正式成立后,一个月内便成功接生5名新生儿。
“我从怀孕起,就一直在这儿做检查,挺方便的。”来自中宁县大战场镇的杨兰说。通过三年培育,该中心已形成一支58人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中高级职称医师较2022年增加4人,中级职称增加12人,妇产科、儿科门诊接诊量分别增长45%和38%。
从“看病难”到“全周期守护”
在产后康复中心,32岁的裴女士正在接受盆底肌电刺激治疗。“生完二胎后漏尿严重,在这儿做了几次治疗就好多了,治疗费用比外地医院便宜不少。”她笑着说。
该中心自2022年起,为中宁县产后42天妇女提供免费盆底肌、腹直肌健康评估筛查,累计服务4000余人次,其中2300余人接受个性化康复治疗,有效率在90%以上。
儿童保健服务同样实现“提质扩面”。中心每月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乡镇开展“母婴关爱年”活动,为0-12岁儿童免费提供视力筛查、骨密度检测等服务,2024年以来累计下乡义诊28场次,服务儿童5200余人。在孕产保健领域,中心构建起“婚-孕-产-康”全周期服务链,专门开设高危孕产妇管理门诊,产前筛查率稳定在95%以上,四维超声检查覆盖当年产妇的55%,2025年中心更重启停办20余年的助产分娩业务,至今已成功保障5例自然分娩。
三级包抓筑牢母婴安全底线
“2021年至2023年,曾连续发生孕产妇死亡案例,那段时间大家压力都很大。”万晓霖坦言。为扭转这一局面,该中心牵头建立县乡村三级母婴安全包抓责任制,组织36场专题培训覆盖全县208名妇幼专干,对高危孕产妇实行“一人一策”管理。家住喊叫水乡的高危孕妇马某,便是这一机制的直接受益者。
这套“联防机制”成效显著,2023年以来中宁县未再发生孕产妇死亡,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从2022年的82%提升至2024年的95%,高危孕产妇管理率达100%。与此同时,该中心定期走进社区、机关开展健康讲座,辖区妇女儿童健康知识知晓率较2022年提高28%,妇幼健康素养水平更高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足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