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号这天,中美互相收港口费的新规刚生效,美国美森航运的“MANUKAI”号货轮就撞枪口上了。
这艘船装了2600个集装箱,从美国长滩港开过来,里面全是电子产品和汽车零件。
10月13号晚上到了宁波港,14号早上刚靠上码头想卸货,港口系统直接就扣了它445.8万人民币。
这笔钱叫“特别港务费”,是中方新规落地后,美国船交的第一笔高额费用,这钱可不是随便扣的,背后是中美贸易博弈闹出来的“收费大战”。
![]()
美国那边说要“保证自己的供应链安全”,从10月14号起,只要是中国公司拥有、运营,或者中国造的船去美国港口,都得多交钱,还按吨位分了档。
2万到5万吨的中等船,比如MANUKAI号,去一次就得额外掏80万美元,差不多560万人民币。
中国这边很快就出了对等政策,只要是美国公司的船、美国运营的,或者挂美国旗的船来中国港口,都得交特别港务费。
2025年是按每吨净重量收400块,往后三年还一年比一年贵,2028年直接涨到1128块一吨。
![]()
MANUKAI号刚好全中,美资、美运营、挂美旗,没资格豁免,11149吨乘以400块,一分不差就是445.8万,系统直接扣走没商量。
美森的麻烦不止445万:绕路、加钱,客户还在跑
对美森航运来说,这445万只是个开始,要是MANUKAI号一年来中国港口5次,按现在的规矩,光这笔费就得花2200多万。
等2028年涨到1128块一吨,单次停靠就得交1200多万,成本翻了快三倍。
本来想觉得美森改道釜山港能省点钱,但后来发现,他们计划先绕去韩国釜山港卸货,再换非美国籍的船运到宁波。
这么一绕,不仅多花2天时间,每吨货还得加30美元中转费,不管是船公司还是找它运货的商家,成本都得往上提。
![]()
美森为了留客户,说不把这445万成本加到货主身上,只能自己扛,但就算这样,客户还是在跑。
以前靠MANUKAI号运电子产品的厂家,现在改找中远海运的船,先运到德国汉堡港再转去美国东部。
虽然时间从15天变成28天,慢了一半,但能避开美国航线的高额费用。
如此看来,美森这“自己扛”的办法,短期能稳住一些客户,长期怕是撑不住,毕竟利润就那么多,成本涨得这么快,而且这事儿还连累了宁波港。
![]()
宁波港的码头工人最有体会,以前美森的船一周固定来3艘,10月中旬后只剩1艘了,码头的泊位空了快六成。
不光宁波港,全球航运圈都被波及了,全球前十的大船公司,每年因为这种新收费,总成本得增加32亿美元以上。
丹麦马士基、德国赫伯罗特这些国际大船公司,看到MANUKAI号的遭遇,赶紧把原本要停中国港口的美国旗船,改道去韩国釜山、新加坡这些第三国港口。
中远海运也把20艘中国造的集装箱船,从美国航线调到了欧洲航线,还租了韩国造的船跑美国西部航线,就为了避开美国的收费。
![]()
宁波港泊位空了六成,全球航线乱了:谁最后买单?
这么一折腾,美国航线的运力直接少了不少,想运货到美国,有时候得等好几天才能订到舱位,而欧洲航线的船又太多了,船多货少,运费又开始往下掉。
上海到美国西部港口的运费,新规生效一周就涨了不少,欧洲航线的运费却一直跌,船公司真是两头为难,很显然,这些额外增加的成本,最后都得落到商品上。
按目前的收费标准算,到2026年,一艘7万吨级的美国货轮,单次停靠中国港口就要多花约4400万元人民币。
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每年光这一项支出就要总共增加超过32亿美元,搞不清为啥非要搞这种收费大战,企业不可能一直自己吞成本。
![]()
进出口企业的成本高了,商品价格自然会涨,最后还得是消费者买单。
比如说,以前买个美国进口的电子产品,可能花三千块,现在因为运费涨了,说不定就得多花几十上百块。
并非明智之举啊,毕竟贸易博弈到最后,受伤的还是产业链上的普通人。
毫无疑问,MANUKAI号在宁波港交的这445万,就像一颗石子扔进水里,激起的连锁反应还没停。
![]()
船要绕路、成本要涨、航线要改,这些变化都在慢慢影响全球的供应链。
更何况,要是中美一直这么耗着,没个协商的办法,以后航运圈的麻烦可能还会更多,消费者买东西也得一直为这些额外成本掏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