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梁露露
2025年10月17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开院区隆重举行。《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团体标准(T/HAS 151-2025)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全球生物识别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该标准由河南省标准化协会、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河南省法医学会等多家权威机构联合研制,是我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首项原创性团体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
![]()
从医学到识别:技术跨界融合的典范
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是由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所长李中健教授团队历经多年科研攻关形成的系统性创新成果。该技术基于人类心电信号的独特性与稳定性,将其从传统医学诊断工具拓展为高精度身份识别手段,成为继指纹、人脸、虹膜、DNA等之后的全新生物特征识别方式。李中健教授在发布会上指出:“心电图身份识别不仅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重要补充,更是中国学者在全球生物识别领域发出的‘中国声音’。”
规范落地,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社会
本次发布的《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系统规定了该技术的适用范围、识别流程、数据安全、报告格式等关键内容,为其在公、检、法、法医学司法鉴定、保险理赔、社保、医疗、金融、教育、交通、军事、宇航、航海、动物研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提供了技术依据与法律保障。发布会上还举行了认证单位授牌、首席专家聘任、司法解读专家聘任等仪式,标志着该技术正式进入标准化、司法化、产业化实施阶段。
![]()
国际影响力初显,中国标准走向世界
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的推出,不仅提升了中国在生物识别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也为全球身份识别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技术具备非接触、难伪造、活体检测等优势,尤其在反欺诈、司法鉴定、边境安全、保险理赔等场景中具有更大优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将有效推动全球身份识别技术向更安全、更便捷、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多方共话未来,构建技术生态新格局
在发布会学术环节,来自河南省标准化协会、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郑州大学心电学研究所、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河南省法医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就标准内容、技术原理、司法应用及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享。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该技术的推出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更是多学科交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典范。
![]()
“我们正在见证一项中国原创技术从论文走向实践,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一位参会专家感慨道。随着《心电图身份识别技术规范》的落地实施,中国不仅在生物识别领域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也为全球治理与安全体系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项源自中国的创新技术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