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沈阳的桥,多数人先想到浑河上的现代大桥——霓虹闪烁,车流不息。可少有人知道,在沈阳于洪区的乡野间,藏着一座比故宫还年长的“沈阳第一桥”:它是大清最后一座石拱桥,康熙、乾隆东巡时都曾踏过它的石板,如今还保留着380年前的模样,它就是永安桥,当地人更爱叫它“大石桥”。
![]()
一、为什么是“大清最后一座石桥”?藏在石板里的帝王故事
永安桥的故事,得从清崇德六年(1641年)说起。那时皇太极还在盛京(今沈阳)执政,为了方便清军出行和日后帝王东巡祭祖,下令修建这座石桥。历时两年建成后,它成了盛京通往山海关、吉林等地的交通要冲——换句话说,从顺治到光绪,清朝历代帝王东巡,只要走陆路,就必过这座永安桥。
![]()
如今站在桥边,还能摸到当年的“帝王痕迹”:桥面铺着厚重的青石板,每块都有半人多宽,石板上的车辙印深达两三厘米,是几百年间马车、仪仗队压出来的;桥两侧的栏杆上,立着19对石狮子,有的昂首挺胸,有的抱着幼狮,虽然历经风雨,爪子被摸得发亮,却仍透着股威严——老辈人说,当年康熙爷的仪仗队过桥时,这些狮子“连眼睛都像在跟着队伍动”。
![]()
最特别的是桥南头的两块石碑。西边的碑刻着满汉双语的《永安桥记》,记载着建桥的缘由和过程,字迹虽有些模糊,却能看清“崇德六年”的落款;东边的碑是康熙年间补立的,上面写着“永保平安”,据说当年康熙东巡经过这里,见桥身完好,特意让人刻碑纪念。这两块碑,像给永安桥盖了“历史印章”,证明它不只是座桥,更是大清东巡路上的“活档案”。
![]()
二、逛永安桥:380年的石桥,藏着多少细节?
如今的永安桥,藏在于洪区马三家子乡永安村的田野间,没有围墙,没有门票,就那么安安静静地架在蒲河上,像个守护乡野的老人。若想好好品它的味道,得慢下来,从里到外看个透:
1. 桥面:踩过380年的“时光路”
走上永安桥,第一感觉是“稳”。整座桥长37米,宽14米,3个拱洞横跨蒲河,哪怕汛期河水涨高,也从没被冲垮过——这多亏了当年的“硬核工艺”:桥身用花岗岩砌成,缝隙里灌了糯米灰浆(糯米、石灰、沙子混合),比现代水泥还结实。
![]()
低头看石板,能发现不少“小秘密”:有的石板上刻着模糊的花纹,是当年工匠的“签名”;有的石板边缘缺了角,是被洪水或马车磕碰的痕迹;还有几块石板颜色略深,是后来修补的,新旧对比间,更显岁月的厚重。站在桥中间,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几百年前的马蹄声——帝王的仪仗队从桥上走过,铃铛声、马蹄声、侍卫的吆喝声,混着蒲河的流水声,在耳边回响。
![]()
2. 石狮子:每只都有“小脾气”
桥两侧的石狮子,是永安桥的“活招牌”。19对狮子形态各异,没有一只是重样的:有的狮子前爪踩着绣球,像是在玩闹;有的狮子怀里抱着小狮子,眼神温柔;还有的狮子耳朵耷拉着,像在打盹。最有意思的是桥两头的“领头狮”,比其他狮子大一圈,脖子上挂着铃铛,虽然铃铛早没了,却仍能想象出当年风吹铃铛响的模样。
村里的老人说,这些狮子“能保平安”——以前村民路过桥,都会摸一摸狮子的爪子,久而久之,有的狮子爪子被摸得光滑发亮。现在虽然立了“保护古迹”的牌子,不让随便摸了,但看着这些狮子,还是能感受到当地人对这座桥的偏爱。
![]()
3. 拱洞:藏着“排水智慧”
永安桥的3个拱洞,也藏着古人的智慧。中间的拱洞最大,两边的略小,这样汛期时,河水能快速通过,减少对桥身的冲击;拱洞上方的“拱券”是用楔形石块砌成的,越压越紧,不用一根钉子,却能支撑几百年——这种工艺,在当年算是“顶尖技术”了。
站在桥下的蒲河边,抬头看拱洞,能看见阳光从拱顶漏下来,在水面上投下弯弯的影子。春天时,河边的柳树发芽,枝条垂到水面,和桥的倒影叠在一起,像一幅水墨画;秋天时,芦苇变黄,风吹过芦苇荡,沙沙作响,配上古老的石桥,格外有意境。
![]()
三、永安桥旅游攻略:怎么逛才够味?
1. 交通:乡野间的“寻桥路”
永安桥在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子乡永安村,离市区有点远,自驾是最佳选择:从沈阳站出发,走丹阜高速转京沈线,全程约35公里,1小时就能到,桥边有免费停车场,能停10多辆车。
若坐公共交通,也能到:从沈阳北站坐地铁2号线到“三台子站”,出站后转乘329路公交,到“永安桥站”下车,再步行5分钟就能看见桥——公交班次不多,约1小时一班,建议提前查好时刻表,避免等车太久。
![]()
2. 游览路线:1小时“触摸历史”
Step 1:先看“桥头碑”,读懂建桥故事
刚到永安桥,先别急着上桥,先看桥南头的两块石碑。西边的《永安桥记》碑,虽然字迹模糊,但能看清“大清崇德六年”的字样,旁边有现代的解说牌,能了解建桥的背景;东边的康熙补立碑,上面的“永保平安”四个字很清晰,适合拍照打卡。
Step 2:走桥面,摸“时光痕迹”
走上桥面,慢慢走,感受青石板的厚重。重点看石板上的车辙印,想象当年帝王仪仗队经过的场景;再看两侧的石狮子,数一数19对狮子,找找最特别的那只“抱娃狮”——拍照时建议用长焦,能拍出狮子的细节。
![]()
Step 3:到桥下,看“拱洞智慧”
从桥的东侧台阶下到蒲河边,近距离看3个拱洞。春天和秋天来最好,河边的草木茂盛,能拍出桥与自然的融合;夏天可以在河边的树荫下坐一会儿,听蒲河的流水声,吹吹乡野的风,特别舒服。
Step 4:逛永安村,尝“农家味”
游览完永安桥,别着急走,逛逛旁边的永安村。村里的房子多是红砖墙、灰瓦房,路边种着玉米、蔬菜,偶尔能看见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特别有烟火气。村里有几家农家菜馆,推荐吃“铁锅炖大鹅”“炒笨鸡蛋”,食材都是村里自己养的、种的,味道很地道,人均50元就能吃饱。
![]()
3. 联动玩法:沈阳一日游,把古迹串起来
如果时间充裕,可把永安桥和沈阳其他古迹串成一日游:
• 上午:先去永安桥,感受清代石桥的魅力;
• 中午:在永安村吃农家菜;
• 下午:开车去沈阳故宫(约40公里,1小时车程),看清代皇家宫殿,对比“帝王桥”与“帝王宫”的关联;
• 傍晚:去中街吃沈阳小吃,比如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结束一天的行程。
![]()
![]()
四、实用贴士:这些细节别错过
1. 开放时间:永安桥全天开放,无门票,建议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去——这两个时间段光线好,拍照不逆光,而且乡野间的风也舒服。
2. 注意事项:桥面的青石板有些滑,尤其是下雨天,一定要穿防滑鞋;石狮子是文物,不要用手摸或攀爬,保护古迹人人有责;村里的农家菜馆多是家庭经营,建议提前打电话预约,避免跑空。
3. 拍照技巧:拍桥面全景时,站在桥南头的田埂上,能把桥、石狮子、蒲河都拍进去;拍石狮子特写时,用低角度,能拍出狮子的威严;傍晚拍桥的剪影,夕阳落在蒲河上,画面特别有意境。
![]()
结语:一座桥,连接沈阳的过去与现在
如今的永安桥,早已不是交通要道,却成了沈阳人的“历史记忆”。村里的老人会带着孙子来桥上散步,指着石板说“这是康熙爷走过的路”;书法爱好者会来拓碑,研究《永安桥记》的字体;游客会来拍照,记录这座“大清最后一座石桥”的模样。
它不像沈阳故宫那样热闹,也没有张氏帅府那样出名,却用380年的时光,默默守护着沈阳的历史。若你想了解沈阳的“老故事”,不妨来永安桥走一走——踩过青石板,看过石狮子,听着蒲河的流水声,你会忽然明白:一座桥,原来也能装下这么多岁月的温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