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女逆袭:从病榻少女到太子妃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 年),绍兴府谢家庄的破屋里,17 岁的谢道清正咳嗽不止。父亲谢渠伯早逝,兄长谢奕昌懦弱无能,家里穷得连药都买不起,她只能裹着单薄的旧棉絮,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谁也想不到,三个月后,她会被抬进皇宫,成为太子赵昀的妃子。
谢道清的命运转折,全靠 “外戚身份”。她的祖父谢深甫是宋宁宗时期的宰相,曾力保杨皇后(宋宁宗皇后)上位。杨皇后掌权后,为了报答谢深甫,特意下旨从谢家选女子入宫,给刚被立为太子的赵昀做妃嫔。《宋史・后妃传》记载:“后,谢深甫孙也。深甫为相,有援立杨太后功,太后德之,命选深甫孙女入宫。”
可最初入选的不是谢道清,而是她的堂妹。堂妹长得漂亮,家里又有钱,谢家人都觉得 “肯定是她当选”。没想到堂妹临出发前突然反悔,说 “皇宫是牢笼,我才不去”。谢奕昌急得团团转,只能把主意打到病中的谢道清身上:“你去凑个数,反正也选不上,就当去京城见个世面。”
就这样,谢道清被硬塞进马车,一路颠簸到了临安(今杭州)。入宫后,她因为 “皮肤黝黑、满脸疮痘”,果然没被太子赵昀看上。杨太后却看着她眼熟,问起她的身世,得知她是谢深甫的亲孙女,又想起谢深甫的恩情,便对赵昀说:“谢家对皇室有恩,这个女子端庄稳重,你得给她个名分。”
更神奇的是,入宫后没几天,谢道清的病居然好了 —— 宫里有太医诊治,有锦衣玉食,她脸上的疮痘渐渐消退,皮肤也变得白皙起来。《宋史・后妃传》记载:“后初入宫,封通义郡夫人,旋进贵妃。既而疮疹脱,莹白如玉,举动端重。” 赵昀再见到她时,竟眼前一亮,觉得她 “虽不如其他女子艳丽,却有种沉静的气质”。
嘉定十七年(1224 年),宋宁宗去世,赵昀继位,是为宋理宗。杨太后下旨,册封谢道清为 “贵妃”。两年后,杨太后又力排众议,让赵昀立谢道清为皇后。赵昀一开始不同意,说 “贵妃贾氏(贾似道的姐姐)更得我心”,杨太后却板着脸说:“立后要选贤德,不是选美貌,谢贵妃是宰相之后,贤良淑德,适合做皇后。” 最终,谢道清在杨太后的支持下,登上了皇后之位。
![]()
皇后生涯:不争宠的 “贤内助”
成为皇后的谢道清,没有像其他皇后那样争宠,反而活得格外低调。宋理宗宠爱贾贵妃,后来又宠爱阎贵妃,经常冷落谢道清,她却从不抱怨,每天只是在中宫处理事务,偶尔陪杨太后说话。《宋史・后妃传》记载:“理宗即位,册为皇后。后性端重,不妒忌,太后甚贤之。”
谢道清的 “不争”,反而赢得了宋理宗的尊重。有次阎贵妃想让宋理宗给她的家人封官,宋理宗拿不定主意,就去问谢道清。谢道清说:“封官要看功劳,不能看私情。阎贵妃的家人没有功劳,要是封了官,大臣们会有意见,对陛下也不好。” 宋理宗觉得有道理,就拒绝了阎贵妃的请求。
谢道清还很关心朝政,虽然从不干预,但会在适当的时候给宋理宗提建议。绍定六年(1233 年),权臣史弥远去世,宋理宗想亲自掌权,却不知道该信任谁。谢道清就对他说:“大臣中,真德秀、魏了翁都是忠臣,陛下可以重用他们。” 宋理宗听了她的话,召真德秀、魏了翁入朝,两人果然为朝政尽心尽力,史称 “端平更化”。
更难得的是,谢道清还很节俭。当时南宋国力衰弱,财政紧张,她主动减少中宫的开支,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军队。她还下令销毁中宫的金银首饰,说 “现在国家缺钱,这些东西没用,不如换成钱给士兵发军饷”。《宋史・后妃传》记载,大臣们得知后,纷纷上奏称赞她 “贤德”,宋理宗也对她刮目相看,说 “皇后不仅贤良,还懂国事”。
![]()
乱世临危:从太后到 “救国者”
景定五年(1264 年),宋理宗去世,16 岁的太子赵禥继位,是为宋度宗。谢道清被尊为 “皇太后”,因为宋度宗年幼,杨太后(宋理宗生母)又去世了,谢道清开始协助宋度宗处理朝政。
可宋度宗是个 “昏君”,整天沉迷酒色,把朝政交给权臣贾似道(贾贵妃的弟弟)。贾似道专权跋扈,排除异己,把南宋搞得乌烟瘴气。谢道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宋度宗:“贾似道权力太大,会误国的,陛下要多管管朝政。” 宋度宗却不以为然,说 “有贾丞相在,朕放心”。
咸淳十年(1274 年),宋度宗去世,年仅 4 岁的赵㬎继位,是为宋恭帝。谢道清被尊为 “太皇太后”,因为皇帝年幼,她只能垂帘听政,成为南宋实际上的掌权者。可此时的南宋,已经到了 “大厦将倾” 的地步 —— 元军已经攻占了襄阳、鄂州,正朝着临安进军。
谢道清临危不乱,首先做的就是罢免贾似道。贾似道在丁家洲之战中大败,元军逼近临安,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处死贾似道。谢道清虽然知道贾似道是贾贵妃的弟弟,但为了国家,还是下旨把贾似道贬到循州,后来贾似道在途中被押解官杀死。《宋史・贾似道传》记载:“太皇太后乃下诏暴似道罪恶,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
接着,谢道清又派人去各地招募军队,还亲自写信给文天祥、张世杰等忠臣,让他们带兵来保卫临安。文天祥接到信后,立刻从赣州起兵,张世杰也从郢州赶来,两人齐心协力,暂时挡住了元军的进攻。《宋史・文天祥传》记载:“太皇太后降诏,召天下兵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
可南宋的国力已经耗尽,元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临安城外。谢道清知道大势已去,但为了保护百姓,她决定 “投降”。德祐二年(1276 年),谢道清带着宋恭帝,打开临安城门,向元军投降。投降前,她特意下旨:“元军进城后,不许伤害百姓,不许抢掠财物,否则朕绝不答应。” 元军主帅伯颜答应了她的要求,临安城得以保全。
![]()
晚年岁月:客死异乡的末代太后
投降后,谢道清和宋恭帝被元军押往大都(今北京)。一路上,她看着残破的山河,想起曾经的南宋,忍不住泪流满面。到了大都后,元世祖忽必烈封她为 “寿春郡夫人”,给了她一处宅院,让她和宋恭帝一起居住。
虽然生活无忧,但谢道清始终心系南宋。她听说文天祥在南方起兵抗元,心里既欣慰又担心;听说张世杰带着小皇帝赵昺(宋恭帝的弟弟)在海上坚持,又觉得 “还有希望”。可随着文天祥被俘、张世杰战死、赵昺投海,南宋彻底灭亡,谢道清的心也彻底碎了。
《宋史・后妃传》记载,谢道清在大都生活了 7 年,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去世,享年 74 岁。临终前,她拉着宋恭帝的手说:“朕对不起列祖列宗,没能保住大宋的江山,但朕尽力了,没有让百姓受苦。你要好好活着,记住自己是大宋的子孙。”
谢道清去世后,元世祖忽必烈按照 “太后礼仪”,把她葬在了大都的郊外。虽然没能回到南宋的土地,但她的 “贤德” 和 “担当”,却被后人铭记 —— 在南宋末年的乱世中,她以一个女子的肩膀,扛起了保卫国家的重任,为百姓减少了战乱之苦,堪称 “南宋最后的脊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