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清晨,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的雨刚停,泥土裹着草屑粘在裤脚,卫子自然资源所所长吴军蹲在穿心村7社一处山坡下,看着地面新裂的缝隙——这是9月5日全市普降大雨后,他和同事排查的第3个新增隐患点。“裂缝宽度跟昨天差不多,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他掏出手机拍照记录。身后的菜地里,村民刘大爷正帮忙留意坡上的动静,“吴所长每天都来,我们跟着他学,也知道看裂缝、听水声了。”
作为广元市昭化区自然资源系统扎根一线的“排头兵”,吴军的日常,是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应对秋雨秋汛地灾防治的生动缩影。自9月5日大雨以来,该区自然资源分局统筹调度59名地质灾害监测员、联动系统内各级力量,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为核心打法,用“人防+技防”织密安全网,牢牢守住“零伤亡”的底线。
一线巡查:用脚步筑牢隐患排查“第一道防线”
“梁大哥,院坝的裂缝今天没扩吧?”9月26日上午,吴军来到卫子镇保民村5组,监测员王大山正用卷尺量农户梁子华家的院坝。这个由区自然资源分局选聘、培训的59岁监测员,既是组长,也是地灾防治的“前沿哨兵”——而像他这样的监测员,全区共有59名,均由区自然资源分局统一管理、定期考核。
“去年7月大雨,我发现这裂缝才22公分,一天就扩到30公分,连夜按区自然资源分局教的流程喊了3户人转移。”王大山指着墙上的“贴片法”监测标记,塑料片上的细线仍清晰可见,“现在区里投入150万元,又打桩又修挡土墙,9月初的大雨淋过,一点事没有——这都是自然资源局的同志一趟趟跑现场定的方案。”他口中的保民村梁家店子滑坡治理项目,是区自然资源分局2025年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目前已完成90%,预计10月底全面完工。
梁子华凑过来,手里攥着刚摘的玉米:“施工时踩坏了我几分地的玉米,我没说啥——自然资源局的同志天天来盯着,帮我们保住了房子,这点损失算啥?”
“光靠仪器不够,老百姓屋檐下的渗水、田埂上的小垮塌,这些‘活信号’还得靠人一步一步走出来。”区自然资源分局局长杨荣说,2025年以来,区自然资源分局牵头开展10余轮次全覆盖排查,强降雨期间额外增加3次专项巡查,累计出动人员5000余人次,“我们定下‘沟到头、坡到顶’的硬要求,就是要让每一处隐患都逃不过‘火眼金睛’。”
9月4日晚的紧急转移,更让吴军体会到“一线巡查”的分量。“接到局里发来的黄色预警时,我正吃晚饭,立即按清单给监测员打电话,让他们盯着隐患点。”吴军回忆,次日清晨复查时,发现一名老人趁雨停偷偷返家做农事,“我们劝了半个多小时,跟老人讲清楚局里预判的风险,他才肯回安置点——只要危险没解除,就不能让群众冒一丝险。”
科技赋能:打造“电子眼+预警令”的精准防控体系
“8月17日晚上7点28分,我手机先收到局里推送的暴雨橙色预警,没几分钟又更新为红色预警,当即就往办公室赶。”区自然资源分局局长杨荣翻着桌上的预警处置台账,上面详细记录着每一次险情应对的时间、流程、责任人——这本台账,是区自然资源分局构建“技防+预警”体系的“成果册”。
当天,区地环站站长张鳕瑞、副局长李洪波会合后,冒雨前往昭化镇的4个地灾点。“雨刮器开到最大,眼前还是一片模糊,我们只能慢慢放慢车速,但心里急——局里布设的监测设备虽然能实时传数据,但不到现场确认,始终不放心。”李洪波说,直到8点20分接到自然资源所的反馈,“说涉及的老百姓全转移到安全地方,悬着的心才放下。”抵达后,他们用专业设备逐一检测,确认4个点位山体无偏移、无加剧,返回办公室时已近次日凌晨1点。
这份“及时响应”,源于区自然资源分局多年打造的技术防控网络。目前,全局在全区57处地灾隐患点布设54台普适化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实时捕捉山体位移,精度可达0.5毫米;同时,为59名监测员统一配备铜锣、雨衣、应急照明设备,确保“预警一到,能第一时间喊醒群众、组织转移”。
更关键的是区自然资源分局主导建立的“30123”预警叫应机制——预警信息发布后,30分钟内确认镇、村、点三级责任人收到,1小时内完成重点隐患点巡查,2小时内反馈结果,3小时内形成闭环。“2025年以来,我们发布21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预警,推送9000多条信息,没有一次延误。”李洪波补充说,“科技是‘千里眼’,机制是‘传声筒’,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两者无缝衔接,不让预警信息‘卡在路上’。”
地灾防治离不开其它部门的协同“作战”。比如,水利部门共享的雨量数据,应急部门的应急保障等都是研判和处置地灾的重要因素。“9月4-5日,清水镇清凉站点24小时降雨达255.4毫米,我们拿到数据后,立即结合地灾点分布情况,发布了山洪地灾黄色预警,同步指导各自然资源所做好转移准备。”张鳕瑞说,每一份数据都要经过局里的专业团队分析研判,才能转化为精准的防控指令。
项目攻坚:从“应急躲灾”到“工程防灾”的长效守护
“以前下雨就怕房子塌,现在看到自然资源局修的桩板墙,心里踏实多了。”在卫子镇保民村,梁子华望着即将完工的防护工程,语气里满是安心。这处工程,是区自然资源分局“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双轮驱动的一个缩影——除了通过工程消除隐患,局里还牵头推进避险搬迁,让受威胁群众彻底远离风险。
据杨荣介绍,2024年,区自然资源分局完成30户避险搬迁,拆旧和验收工作全部完成;2025年计划搬迁12户,目前已完成6户,剩余6户在建。“我们派工作人员上门讲政策、帮选址,就是要让老百姓搬得顺心、住得安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磨滩镇磨滩村4组特大型地灾隐患点治理项目。这个由区自然资源分局牵头申报、勘察、设计的项目,已通过省级专家审定——隐患点发育5处危岩带和13处危岩单体,威胁173户1063人、涉及财产102亿元,将投入1500万元开展治理。“从最初的现场勘察,到方案编制,再到专家评审,局里的同志跑了不下20趟。”杨荣说,目前项目已完成前期准备,预计年底启动施工,“建成后能彻底消除当地的地灾风险,让老百姓长期安心。”
自2024年以来,区自然资源分局已投入超2500万元用于地灾治理和搬迁,完成19个隐患点的综合治理,减少受威胁群众2100余人,实现连续16年地质灾害预案点内零伤亡。“我们还开展了180多场宣传培训,覆盖2000多人次,从校园到村组,从景区到矿山,就是要让‘地灾可防、避险有方’的意识扎根老百姓心里,从‘要我防’变成‘我要防’。”杨荣说。
9月26日傍晚,吴军回到卫子自然资源所办公室,将当天的巡查记录逐一整理归档:“中山村老地灾点裂缝无变化”“穿心村7组新增点有待进一步观察”“保民村治理工程正常”……每一条记录后,都附着现场照片和监测数据——这些,是他向局里汇报工作的“硬依据”。
窗外,又下起了沥沥小雨,远处山间的监测设备指示灯闪烁,像守护平安的“星星”。“局里常跟我们说,每一次巡查、每一次预警、每一个项目,都连着老百姓的安危。”吴军望着窗外的雨幕说,“只要雨没停,我们的巡查就不会停。”
“不发生一起地灾,不让老百姓因灾受一分损失,这是我们自然资源人的目标。”杨荣望着预警中心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语气坚定,“秋雨还没停,我们的坚守就不会停——这是责任,更是承诺。”
从基层自然资源所所长的“雨后第一脚”,到监测员的“每日一巡”;从科技设备的“实时监测”,到重点项目的“攻坚推进”,广元市昭化区自然资源分局用一道道坚实的防线,在秋雨秋汛中守护着万家灯火,交出了一份让百姓满意的“汛情答卷”。(汪显栩、杨黎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