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0月15日到10月18日,短短72小时内,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知名人物相继离世。
他们之中,有百岁传奇,也有青年才俊。
他们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告别,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10月18日中午,杨振宁的正式讣告公布。
![]()
这位103岁的物理学巨匠,走完了他的百年人生。
很多人都以为他是早已隐退的科学家,但实际上,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活跃在讲坛与学术领域。
哪怕身体不如从前,也没有完全离开他热爱的物理世界。
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
1945年,他以庚款留学赴美,走入世界顶尖科研圈。
1957年,他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当时国际物理界的标志性人物。
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因为种种限制未能立刻归国。
![]()
有人质疑他加入美国国籍,指责他不够爱国。
可事实是,面对冷战与封锁,一位华人科学家能否回国,并非自己说了算。
1971年,杨振宁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从那以后,他像一座桥梁,一边连着海外学者,一边牵起中国的科学未来。
他鼓励华人科学家了解中国,用演讲、学术交流、实际引荐,一点点修补着彼时中外之间的隔阂。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决定回国定居。
那一年,他把自己所有的科研资料、著作、经验留给清华,留给了中国的年轻人。
他没有选择安度晚年,而是继续站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讨论科学的边界。
![]()
他用生命最后的几十年,完成了归国与传承。
103年的人生,他见证了中国科技从落后到崛起,也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物理与祖国。
另一位百岁老人,在同样的时间悄然告别。
10月17日,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去世,享年101岁。
他不是中国人,却在中国无数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1995年,作为当时的日本首相,他首次公开承认日本侵略历史,并在纪念日发表“村山谈话”。
那一年,是日本战败50周年。
他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在演讲中明确表达日本在二战中所犯下的错误,并向受害国道歉。
这种举动,在日本政坛极为罕见,也引起了右翼势力的极大反弹。
但他没有收回一句话。
即使在退休多年后,村山富市仍频繁发声,坚决反对篡改历史的行为。
1994年访华时,他曾特意前往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面对历史伤痕,他亲笔题词:正视历史,祈日中友好、永久和平。
这位老人把道歉变成了责任,把反思变成了行动。
当历史总被人选择性遗忘时,他成为了少数直面过去的政治家。
如今村山富市离开了,但“村山谈话”仍在中日外交与历史教育中被反复引用。
有些人不因权力而伟大,而是因为敢于承认错误而让人尊敬。
10月15日,哈尔滨传来一则消息:王嘉良去世,享年94岁。
对普通人来说,王嘉良的名字未必耳熟能详。
![]()
但在中国象棋圈,他是被尊为“北派宗师”的一代宗师。
他是东北象棋的奠基人,黑龙江棋院的创办者,是象棋界实打实的开山人物。
年轻时的王嘉良就展露锋芒,身高一米九,棋风如人,大开大合,行棋如虎。
1956年首届全国个人赛,他一路冲到最后,只差一步就能摘得冠军。
![]()
决赛的关键对局中,他遗憾失利。
此后连续三届比赛,他屡屡进入前三,却始终与冠军擦肩而过。
三次亚军,十次前六,十四次前十。
这样的成绩单,在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堪称伟大,但却又让人心生遗憾。
![]()
可王嘉良自己没把这个当遗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上。
他一手培养出赵国荣、王琳娜、郭莉萍等多位全国冠军。
他开设棋院,撰写棋书,推动黑龙江象棋走向全国。
![]()
哪怕年过六旬,他依然能在棋盘上与许银川战平。
对胡荣华、杨官璘这些顶级棋手,也都曾取得过不俗战绩。
他或许没捧起全国冠军奖杯,但他用另一种方式赢得了更持久的荣誉。
![]()
如今他虽然离开了,象棋圈依旧流传着他的故事。
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的原所长郝玉书教授也于10月16日去世,享年91岁。
他从医超过六十年,是中国血液学领域公认的领军人物。
最早提出“白血病前期”这一概念,并主导建立了中国健康人群血象基线,为后来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标准数据。
![]()
这不是一件轰动的事,也不会引起网络狂欢。
但它对整个医疗行业的推动和后续研究的精度,有着深远影响。
郝玉书这一生为人低调,治学严谨,行医认真。
即使退休,也常年奋战在临床一线。
![]()
他培养了一大批血液学的专业人才,也把一生交给了病房、实验室和教室。
相比头衔和荣誉,他更在意的是身边这些能延续他研究方向的年轻医生。
这些年,越来越少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正是因为他,今天我们对血液疾病的理解才有了明确方向。
![]()
他的贡献,早已成为行业基础的一部分。
如果说前面几位都是有身份、有成就、有影响力的名字。
那最后一位离开的,是一个普通人。
赵彩文,抗癌博主,年仅37岁。
![]()
在网络上,他还有另一个名字——山西小赵。
几年前他被确诊白血病,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将自己的抗癌过程记录下来。
他的镜头里没有滤镜,也没有美化。
有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化疗、呕吐、虚弱、掉发,和一个普通家庭为了延续生命倾尽所有的全过程。
起初,很多人只是围观。
但随着他的作品更新,越来越多网友开始关注他的身体状况,为他加油、送祝福。
一度,他的状态有所好转,让人看到希望。
可惜希望没能撑过命运的安排。
2025年10月16日,赵彩文去世。
妻子在社交平台发出讣告,写下那句“你长眠我常念”。
这位曾在生命边缘顽强挣扎的青年,就这样离开了。
赵彩文的故事不是为了博眼球,也没有资本炒作。
![]()
他只是把生活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镜头前。
这一份坦诚与勇气,足以打动人心。
他的去世,不只是家人的悲痛,也是无数关注过他的人无法接受的失落。
这世上最沉重的,不是病痛,而是看着希望慢慢熄灭却无能为力。
![]()
赵彩文的离开,是一场没有掌声的谢幕。
但他留下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话,依然提醒着人们:珍惜健康,活好当下。
从百岁科学家,到刚满三十七岁的抗癌青年。
他们的年龄跨度近七十年,人生方向也毫无相同。
可他们都曾认真活过,认真爱过,在各自领域里,努力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
人生有限,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不灭。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