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山东教育信息"免费关注

![]()
![]()
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张照片,这是杨振宁于1938年在云南昆明高考时的准考证照片。
那时的杨振宁刚刚16岁。他以高二学生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主修化学系,后改为物理系。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获奖人物揭晓。不平凡的2021年,他们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明月共同途——感动中国2021年度十大人物之杨振宁
一、人物介绍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在这些人里面,有一个人的名字特别醒目,那就是杨振宁,他也是这群人中最具争议的人物。
不知道从何时起,有关于杨振宁的声音却变了味道。什么“卖国贼”、“滚出中国”、“老牛吃嫩草”,一眼望去就是满满的恶意。
被恶意诋毁、丑闻缠身的杨振宁,为什么却能够获得202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背后藏着怎样的真相?
杨振宁的成就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6岁时,刚刚高二的杨振宁便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是杨振宁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正式从学生转变为学者,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专研物理学理论。
也正是同这个时候,他遇见了人生最为重要的搭档李政道,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说,他最喜欢看到的景象,就是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1966年以后,他长期执教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该校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他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以他们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1960年,为了得到更多弱相互作用实验信息,利用实验物理学家Schwartz的想法,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理论上探讨了高能中微子实验的重要性。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在7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杨振宁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物理学4个领域做出了13项重要贡献。
杨-Mills规范场论是杨振宁最大的贡献。1954年,杨-Mills规范场论(即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发表。在两篇短文中,杨振宁和Mills将Weyl的阿贝尔规范理论推广到非阿贝尔规范理论。这个当时没有被物理学界看重的理论,通过后来许多学者于1960到1970年代引入的自发对称破缺与渐进自由的观念,发展成今天的标准模型。这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后半叶基础物理学的总成就,主导了长期以来基础物理学的研究。
杨-Mills理论有“开天辟地”的崇高地位,它的成功是物理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也凭借这项研究,杨振宁和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的主要创立者)、爱因斯坦站在了同一高度。
杨振宁也是如今活着的物理学家中的第一人,当然,即使作出如此重要的成就,围绕杨振宁身上最具争议的,也就是大众熟知的:不爱国和娶少妻。这也是为什么他会丑闻缠身的原因。
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大批科学家从海外回到祖国,开始了建设祖国的伟大之路,然而杨振宁却并没有回到祖国,这也成为了不少人抨击杨振宁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之所以不回国,有两点原因,其一其妻子杜致礼的父亲是杜聿明,杜聿明当时是战犯,杨振宁的身份回国的确尴尬,其二杨振宁是理论物理学家,而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更需要的是实验科学家。
很多人并不知道,如果说抗美援朝让中国人彻底站了起来,世界不敢在小瞧中国,那杨振宁和李政道斩获诺贝尔奖,则是让中国人从灵魂深处站了起来,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1971年夏季,美国刚一解除来华禁令,尽管不断受到盘查和压力,杨振宁仍然坚持回国,他主张重视基础理论的发展,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成立了“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从1981年到1992年,杨振宁设立的12项奖金资助了80多位访问学者,包括中国科技大学前校长谷超豪、北京大学前校长陈佳洱、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主任葛墨林,这些人日后都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
杨振宁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促进了中国众多研究的发展,南开大学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和激光打印机,和中国第一批一流物理实验室(60多所)也是杨振宁促成的。
而在2002年,杨振宁更是回国定居,2004年,82岁高龄的他,甚至主动为200多个大一新生教了一整个学期的《大学物理》课。他更是为清华高研院累计筹措资金1亿多元,促进了清华大学在物理学家的飞跃发展。
在此之后,杨振宁为中国学术界更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很多人不清楚,作为物理第一人的杨振宁,究竟对世界的物理学者有多大的影响能力。
比如杨振宁对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有指导作用,2009年,杨振宁超前地提出要发展冷原子研究。他的话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潘建伟等一大批科学家深入这一领域的决心。目前,基于超冷原子的量子计算与模拟已然成为国际上最前沿的领域之一。
除此之外,杨振宁专门邀请Zeilinger教授到清华来访问,借此机会和潘建伟达成了合作,促使潘建伟团队和奥地利科学院基于“墨子号”卫星成功开展洲际量子通信的合作研究。
正如邓稼先送了一封信给杨老,上面写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邓稼先的千里共同途就是不论在国外还是中国,只要为中国人争光,都是同路人。
而杨振宁无疑做到了这点,从这点来说,杨振宁无疑是伟大的。
杨振宁的私生活无可指责
至于说娶少妻这个问题,首先,杨振宁并没有出轨,也就是说她和翁帆之间的结合是符合法律和道德的。
大家可知道,比如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爱宇宙更爱女人,和爱因斯坦有牵扯的女人不止女秘书这一位,他有苏联间谍、奥地利金发美女、花店女老板、珠宝大亨遗孀等等十几个有据可查的情妇。
而牛顿,剽窃他人研究,因为和胡克之争,在胡克死后,把胡克生前的所有研究成果、研究资料和实验仪器要么分散出去,要么销毁掉。到最后,甚至是胡克的唯一一张画像,也没有被放过。
可以说,和这些科学前辈相比,杨振宁的品德反而是无可指责的,正如翁帆自己说,杨振宁给了她一个很纯净的世界,让她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中。两人共同生活的11年,杨振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影响了翁帆,她说“潜移默化中,我觉得他是创造了我,创造了现在的我。可以说他是我生命中的带路人。
既然翁帆对于这段婚姻是认可和满意的,我们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所以回顾杨振宁的一生,他所谓的黑点与丑闻,其实都不成立。
二、颁奖词及赏析
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杨振宁
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杨振宁先生接受诺贝尔奖金时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颁奖词中的这句话就出自这里。“惊才绝艳”,形容杨振宁先生惊人的才华。】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对比,盛赞其对学术的巨大贡献和对祖国的纯真挚爱】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引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虽然很应景,但稍嫌敷衍】
三、素材多维解读:(来源:老井语文公众号)
1.扎根文化,心向中国。
文化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得以存在的血液和土壤,只有在自我体认的文化长河里,一个人的精神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杨振宁是美国对华解禁后申请归国的华裔科学家之第一人。朋友说他血管里所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他的学生翟荟在回答白岩松“杨先生多年前回国定居背后推动的力量是什么”时回答,是中华文化的根。这厚重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杨武之就曾叮嘱出国时的杨振宁,“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厚德方能载物,思恩可以行远,扎根中华文化,红心长向祖国的杨振宁,高山令人仰止景行令人行止。
2.勤奋自立,发奋自强。
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从小在清华长大的杨振宁自然秉承了这样的精神。杨振宁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战胜偏见最好的方式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发愤图强,让俯视你的人不得不抬起头来。正如爱默生所说:“强者容易坚强,正如弱者容易软弱。”正是因为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支撑,杨振宁克服一个又一个苦难,在世界物理学领域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3.奉献自我,实现自我。
奉献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杨振宁在对中国人才的提携和培养上不遗余力,这种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杨振宁在为国家奉献光和热的同时,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愈来愈浓,他人生的价值在不断显现。不断坚持奋斗与奉献,这样,当我们回首一生时,才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沮丧,也不会因为蹉跎了岁月而悲伤。把握时光就是把握生命,坚持奋斗有利于展现生命的光芒,坚守奉献也就是在拓展生命的伟大。
4.宁拙毋巧,宁朴毋华。
杨振宁的学生翟荟说,“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巧言令色,鲜矣仁。”成功的捷径不是取巧,而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一步一步地走出来。“守拙”的陶渊明回归了本真,同样的,科学研究也要讲究求真务实的精神。做研究“宁拙毋巧”,而做人则要“宁朴毋华”。申居郧说:“朴能镇浮,静能御躁。”去除浮泛的累赘,才能体现真我的风采,才能守住内心的宁静与丰富。
四、适用主题:
崇尚科学、热爱祖国、文化之根、价值追求、成就贡献、科学和传统、拙与巧等。
五、运用示例:
诺贝尔奖无疑代表了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水平,多少年来没有真正的中国籍科学家获此殊荣,可以说,诺贝尔奖一直是国人的一个心结,似乎只有得了诺贝尔奖,中国的科技、文化等相关领域才算是世界第一流。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华裔物理学家,此消息令国人非常振奋。杨振宁自己也曾说过:“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的获奖,超越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不仅提升了国人的科技自信,也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民族自信,这份自信会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动力,激励无数科技工作者奋勇前行,担当时代使命。
——河北秦皇岛市抚宁一中倪丽彬
50年的时间,杨振宁回应的不仅是挚友的期待,更是家国的情怀。如今,我国的科技实力早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形势却依旧复杂多变,国家要强盛、要复兴,就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也必须要追求科学精神,弘扬科技报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建设科技强国之梦,并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靠一代代人艰辛探索、接力奋斗。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位老一辈科学家的“隔空对话”,不仅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更激励后来人不断孜孜求索,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航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
——上观新闻
六、杨老金句
适应主题
运用示例
01.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杨振宁
适用主题:爱国主义、自信自强等。
运用示例: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1957年,因为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杨振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给了当时正处于自强中的中国人民巨大的鼓舞和信心,证明了黄皮肤的中国人并不比其他人差,中华民族依旧可以站在科学之巅。历史巨轮滚滚向前,民族魂魄熊熊燃烧,吾辈自强方能使东方雄狮屹立于民族之林,高擎中华文明之圣火。
02.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杨振宁
适用主题:实践出真知、学重在行、知行合一等
运用示例:秉持着儒家郑重的入世原则,梁漱溟放弃象牙塔的教书生活,投身中国的乡村建设活动十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又辗转于国共两党间,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辛劳。抗战结束后,他致力于调停国共两党,为国内和平统一而奔忙。正如杨振宁所言:“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虽然在书海中遨游可以汲取无限新知,但是只有切身实践才能验证体悟。
03.中国在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航天工程,一个是桥梁工程。——杨振宁
适用主题:探索宇宙、梦想和现实、科技的力量等
运用示例:在古老的中国,自明代起,便有万户自制火箭飞天,建国后,“东方红1号”等人造卫星、人造飞船更是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向往与自豪,飞向宇宙。正如杨振宁所言:“中国在世界上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个领域,一个是航天工程,一个是桥梁工程。“神舟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意味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将书写新的篇章。在通往星辰大海的旅途中,中国航天将捷报频传,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重要贡献。
04.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杨振宁
适用主题:坚持不懈、不忘初心等
运用示例:马克思潜心阅读书籍资料40余年,终于参透资本主义的奥秘著成《资本论》;狄更斯坚持到街头观察行人的言行积累写作素材,终于描绘出《双城记》中多个经典人物;陈寅恪先生晚年目盲体衰,依然口述创作《柳如是别传》近十余年,成为一生中影响后人最大的书籍之一。正如杨振宁所言:“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厚积才能薄发,量变才能质变,没有常年累月的点滴努力,怎能成就美好的未来?
05.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
适用主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怀热爱等
运用示例:因为兴趣,严复几十年如一日地翻译西方著作,将所学知识和情感柔和成涓涓细流,泻于笔尖,最终著成《天演论》,为戊戌变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兴趣,杨振宁长年累月地在实验室中埋头研究,用对物理的热情之火融化冰冷的纸上理论,终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兴趣,谭盾孤身来到纽约求学,将独特的经历和敏感的感知放进音符,终于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征服了评委和听众的耳朵。“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先生如是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七、观后感
《感动中国》观后感
作者:李延文
江水东逝,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在这奔流不息的长河中,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澎湃的波涛,他们是汹涌的浪花,他们是以自己力量感动生活、感动世界的中国人!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强不息的信念,不忘初心的坚守,照亮了生活中的阴霾,感动了代代中国人。
今晚的感动中国,讲述十个感动人心的故事,展现了当代自强不熄,坚持不懈的国人风貌。这些人之中,有为祖国事业和发展倾注毕生精力的科研人员;有靠自己的拼搏和不懈努力与命运、苦难对抗的人民;有为国争光,突破自我的竞技运动员;也有以自己亲身体验,去记录国家发展变化并展现给世界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是普通人,但闪耀着不普通的光芒!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患有所力障碍的江梦南。她人如其名,是一位美丽、婉约的女子,然而她同样也是一位坚韧的,顽强与命运搏击的勇士。她虽然因病患有听力障碍,不能真切的听到这个世界,但她从来放弃希望。在父母的教导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下,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三年前,她装上了人工耳蜗,一切声音对于她来说都是陌生的,她在沉重的学业中依然坚持着听力训练,也坚持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正如她的同学所说的那样,她不是一个弱者,而是一个比常人更强的强者,她以自己的力量,搏击了命运,感动了命运,也给听障人士带来生活的动力和希望。正如颁奖词所说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里有更激昂的号角”正所谓“无声玉满堂”。
然而,不仅仅只有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坚持“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杨振宇;超越伤病超越自我的苏炳添;一生与贫穷抗击,为村民服务,以努力书写战斗人生的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无脚走出幸福路,无手绣出幸福花的张顺东,李国秀天妇。他们身上闪耀着如金子一样优秀的品质,感动着国人。亦或者是走无穷之路、纪当代中国的新闻人陈贝儿;在长空中留下鲜明痕道,一生为国春献奉献的顾诵芬院士;将生命和激情融入高原。六十多年来为高原病学做贡献的吴天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拼挥奋斗的中国航天人......他们都是一束束光,照亮了前行路,他们也是耀眼的火,点燃了新希望。
在节目中,有这样一句话触动了我的心;“因为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我想,这就是每一位努力前行的人的心声。我坚信,在我们的国家,不仅有他们,更有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以自己的行动感动社会,点燃希望!
我们经历磨难,初心不改,感动中国,更书写希望的诗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