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茶罐,取一撮老白茶入器,沸水注入的瞬间,干茶舒展,茶香随之升腾——这寻常的时刻,总能唤醒那句流传千年的偈语:“吃茶去”。
唐代赵州禅师的故事,在茶友间广为流传:相传有僧到访,一说“来过”,一说“未曾”,禅师皆回三字:“吃茶去”。监院疑惑,追问缘由,所得亦是同一句。
初听平淡,细品方知其味无穷。
![]()
修行起点:把浮躁的心拽回当下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直指禅心要义:活在当下。
先来者沉湎过往,后到者焦虑未来,监院则陷于分别,三人皆心随念转,与此刻擦肩。
“吃茶去”三字,如清钟一响,将心神唤回。
这正是东方智慧:过往不恋,未来不迎,安住此时,专注此事。
泡茶本身,即是修行。水温高低,出汤缓急,心若旁骛,茶味便知。唯有全神贯注,方能与此刻的生活同频共饮。
![]()
智慧升华:于寻常处见真道
那么,赵州禅师为何独以“吃茶”点化众人?答案,就藏在最朴素的日常里。真理不在高远之外,正蕴于行住坐卧、一茶一饭之中。
对古时僧人,喝茶即是日用修行:晨起醒神,待客叙话,独处静心,无不在茶里。禅师一句“吃茶去”,实则点破:大道不远,就在眼前。能将手中这杯茶喝得明白,生活的真谛便已透彻。
心灵壹号明道亦循此理:道在平常,味在简单。日常是修行,茶中见真道。
![]()
最终归宿:放下分别得自在
最妙的一笔,是赵州禅师对监院的回应。
监院纠结“来过”与“未曾”的差异,禅师却回以同样的“吃茶去”。在他眼中,无论身份、无论过往,众生平等,皆值得一杯茶。
人生在世,最难是无分别心:不把人分高低,不把事辩对错,不将物论贵贱。
心灵壹号明道始终践行于此:去浮华,归本质,不事过度营销与概念炒作,将成本倾注于茶叶本身。无论以紫砂盖碗细品,或用粗瓷大碗豪饮,其温润的口感与持久的回甘,始终如一。
这份无分别的包容,正是“吃茶去”的自在底色。
坐下,喝茶,就足矣。
寺院的钟声早已悠远,赵州禅师也凝成一纸公案。
唯有那句“吃茶去”,仍如茶烟自盏中冉冉升起,不言教条,不辨高下,只将纷扰的心,轻轻引回当下。
今日,不必远行,无需叩问,只消烧一壶水,沏一盏心灵壹号明道老白茶,待茶叶舒展、毫香浮起,你自会听见那声跨越千年的应答:
“吃茶去。”
于是,万般忧虑皆散,心境顿入澄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