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62岁的刘阿姨在病房里辗转反侧。胃部隐隐作痛,她回想起两年前的那个夏天:当时胃胀、食欲差,她以为是消化不良,想着“炎症嘛,吃点药总能好”,结果一拖再拖。
几个月后,她才鼓起勇气检查,没想到医生神情严肃地说:“这是癌前病变,一定不能再耽误!”刘阿姨这才意识到,自己把小炎症当“小毛病”,险些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其实,像刘阿姨这样的经历在身边并不少见。你是否也觉得小炎症无关紧要?是否也忽视过反复不愈的慢性炎症?德国病理学界权威早已发出警告:炎症,可能正悄悄为癌症搭建温床。
![]()
如果你以为只有癌症家族史才危险,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炎症到癌症,可能只隔了两年。”,这句话,可不是危言耸听。本期,本文将结合德国病理学之父的观点与现代肿瘤研究,用生动案例、权威数据揭示“5种炎症不能拖”这个健康真相,尤其是最后一种易被忽视,却最为关键。到底哪些炎症要引起警觉?如何尽早发现并科学应对?
炎症和癌症:比你想象的关系还要紧密
谈到炎症,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感冒、喉咙发炎、伤口红肿,这些“小问题”常被忽略。可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鲁道夫·维尔肖在一个多世纪前就提出:慢性炎症是癌症生长的“孵化器”。近年,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20%的癌症发生与体内长期慢性炎症相关,其余绝大部分肿瘤组织也能检测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
为什么炎症会引发癌症?
炎症本是身体自我修复的“防火墙”,急性炎症能防御外敌、清除损伤,但若长期迁延不愈,反复刺激细胞,不断分裂、修复,就有机会诱发DNA损害,出现基因突变,最终导致细胞癌变。医学临床发现,持续性慢性炎症可让机体长期处于低度炎症微环境中,导致免疫系统紊乱,这是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的温床。
甚至有权威医生表示:“许多癌症是自身慢性炎症‘养’出来的。”比如反复发作的炎性肠病患者,罹患肠癌的概率要高出普通人3-5倍;长期病毒性肝炎患者,演变成肝癌的风险明显升高。
国际研究也佐证,若炎症控制不当,年轻人期间受损的器官,其癌变风险贯穿数十年。德国癌症生物学中心等团队发布在《细胞》子刊的报告提到,早期炎症刺激可让造血干细胞“提前衰老”,加速多脏器恶变。
![]()
5种炎症是“癌前红灯”,切不可拖延
很多人一提炎症就觉得无关痛痒,但下面这5种被医学界公认与癌症高度相关的炎症类型,务必重视!
病毒性肝炎
B型、C型病毒性肝炎长期存在时,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作祟”,不断损伤肝组织。数据显示,80%以上的肝癌发展源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如果肝炎拖延不治,很可能逐渐“滑坡”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诱发肝癌。
炎症性肠病
长期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风险高于常人3-5倍。经常腹泻、便血、腹痛、消化不良的中老年人,若炎症三个月不愈,必须尽快就医排查。
![]()
萎缩性胃炎
常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或反复胃部炎症,易演变为萎缩性胃炎。相关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演变为胃癌的概率可达4%—8%,甚至更高。胃胀、隐痛、反胃、消瘦等表现如持续超过2周,应警惕癌前改变。
慢性胰腺炎
你知道吗?80%的胰腺癌患者都有胰腺炎史。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不仅诱发胰腺组织纤维化,还大大提升癌变风险。特别是家族性、钙化性胰腺炎,有家族史更要定期检查。
慢性口腔炎症
口腔溃疡反复、白斑、红斑、糜烂拖延三周以上,千万别大意。慢性口腔炎、黏膜白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口腔癌前病变。定期口腔检查,早期治疗极为关键。
![]()
有许多人,对慢性炎症总是“想拖就拖”,认为“再坚持一下就好了”。但医学研究已反复证明,慢性炎症不加干预,仅需2-3年就可能从良性转向癌前病变,甚至癌变。尤其是第5类,慢性口腔炎症,因其症状轻微、易被忽视,常常错过最佳干预期。
如何科学防控,拒绝“炎转癌”?
既然炎症可怕,如何才能从源头减少危害,“截断”癌症发生的路径?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权威专家给出的实用建议:
养成健康饮食与生活习惯
新鲜果蔬、全谷物、优质蛋白(如深海鱼、瘦肉)应成为餐桌主角。减少腌制、油炸、烧烤类食物,注意饮用安全烧开的水。对食品卫生细节别“将就”,餐具、牙刷等个人用品拒绝共用,避免食源性病菌感染。
![]()
早做疫苗接种
乙肝病毒是我国肝癌的高发主因。新生儿要及时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注射,成年女性尽早接种HPV疫苗,预防宫颈癌、头颈癌等相关癌症。男性如有需求,也建议接种。
按时体检、早治炎症
身体反复不适时,不要依赖网络自查或自行购药,要及时去医院检查定位。胃镜、肠镜、肝功能、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癌前变。坚决杜绝“小炎症拖成大问题”,任何持续两周以上的炎症建议及时动态观察。
![]()
心理平衡、规律作息
长期焦虑、熬夜、饮酒,都会影响免疫力,让炎症更难消退。规律作息、管理压力,适当运动,可显著改善体内炎症水平,降低癌变风险。
科学管理慢性基础病
有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史的患者,人体慢性炎症水平通常较高。要遵医嘱规范用药,保持血糖、血压平衡,远离炎性反应的“温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