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将军故里到千年窑火:陕西渭南传统村落“活化”的双生画卷

0
分享至

来源:环球网


渭北高原的深秋,是一首镌刻在黄土之上的长诗。当晨光越过连绵的塬峁,为这片古老土地镀上金辉,10月15日,由陕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行走传统村落,探寻中华文明基因”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采风团一行走进渭南市澄城县甘北村与蒲城县尧头窑,见证了两处承载不同历史记忆的文化遗产,如何以独特智慧,完成从“静态保护”到“动态利用”的精彩蜕变。



甘北村:将军故里激荡“精神”回响

深秋的甘北村,金黄的银杏叶如蝶般翩跹,洒满青砖铺就的院落。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关中传统民居,在秋阳映照下愈发庄重典雅。

作为杨虎城将军的故居,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厚重的历史。跨过那道朴素的门槛,仿佛一步踏入了时光的深处。青砖、灰瓦、木椽,皆被岁月打磨得沉静安详。然而,这寂静之中,却回荡着历史的惊雷——这里,曾是将军思索徘徊、最终做出石破天惊决定的地方。

走进保存完好的故居,时光仿佛在此凝固。正厅内,杨虎城将军的半身铜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望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展柜中陈列着将军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西安事变前,将军就是在这间书房里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讲解员指着西厢房的书桌说,“他在这里阅读进步书籍,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些家具都是原物,我们尽可能保持了当年的陈设。”

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不仅走出了杨虎城这样的爱国将领,还完整保留着明清古建筑群。2023年,甘北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蒲城县正在走一条“活化守护”之路——不仅保留风貌,更注重激活文化基因。当地将村规民约融入自治精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引导全民参与,推动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实现村容提升与文化存续的和谐共生。

在宣传方面,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生动呈现村落魅力,并设立解说标识增强互动体验。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张力,蒲城县拒绝僵化保存,坚持以文化挖掘为先导,建立旅游开发评估机制,守护村落原真性,让传统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这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振兴——既留住乡愁,也拥抱未来。


尧头窑:千年窑火淬炼“活态”新生

离开甘北村,记者来到澄城尧头窑。这片始建于唐代、盛于明代的窑场,薄雾如纱,笼罩着依山而建的“馒头窑”。斑驳的窑壁在晨光中泛着暗红色的光泽,宛如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十里窑场”昔日的辉煌。

尧头窑遗址占地4平方公里,现存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窑129座、作坊78处及大量民居庙宇,瓷片堆积层厚达数十米,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瓷窑遗址,被誉为“中国古瓷窑活化石”。

据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尧头窑有着1300年烧造历史,是渭北著名的民间瓷窑。元明以后,当北方青瓷日渐式微,尧头窑仍延续着青瓷烧造技艺。明清时期,这里窑业达至鼎盛,年产陶瓷二百余万件,产品远销西北诸省。

尧头窑的黑釉瓷尤为著名,其色黑如墨、润泽如玉,素有“黑珍珠”美誉。器物造型古朴大气,尽显民间艺术的质朴之美。家族式生产与传统作坊模式,使这项技艺薪火相传。2006年,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遗址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景区的一间作坊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忠阳正全神贯注地制作花瓶。他的双手沾满泥浆,指节粗大,却稳健地在一台拉坯机上,拿捏着一团混沌的泥巴。

“我干这个工作已经有40多个年头了!见证了它的时代变迁。尧头窑陶瓷需历经72道工序,道道都不能马虎。别看做一个产品只需要几个小时,但前期选择瓷土也很重要,我们这个地方是天然的瓷器宝地。”

在刘忠阳的展览室里,陈列着许多获奖瓷器作品:既有遵循古法烧制的黑釉罐,也有适合现代家居的茶具、花瓶、餐具等,件件工艺精湛,流光溢彩。

“对我来说,老祖宗的核心技艺和审美不能丢;但创新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正积极了解市场需求,研发既实用又美观的产品,让瓷器从展柜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只有让更多人用起来、爱下去,感受到它的美与温度,这门手艺才算真正传下去了。”刘忠阳信心满满地说。


双生花开:传统村落活化的渭南智慧

古老村落保护,如何在旅游同质化的背景下保持独特性?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平衡?这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亟待破解的课题。

蒲城县住建局村镇股股长王亮对此深有体会:“保护与开发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优先、以用促保’的原则,通过实施一批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项目,切实改善了部分村庄的人居环境,带动辐射周边村落,形成集中连片保护的格局与机制,逐步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利用的综合能力,擦亮传统村落金字招牌。”

澄城县尧头镇党委书记路恒介绍:“为推动古村落保护与‘镇景融合’发展,县里共投资3350万元完成镇景融合传统古村落保护修缮建设项目。我们始终坚守‘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核心原则,严格遵循‘修旧如旧’修缮理念,杜绝大拆大建。通过‘微改造’的方式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既守住了民居特色,又完善了现代功能,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文明薪火,照亮未来

陕西渭南市的古村落之行,让我们看到:传统村落的活化,本质上是一场文明的接力。它需要的不仅是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撑,更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

甘北村村民传承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份深植于黄土大地的家国情怀;尧头窑的匠人们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这些,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

在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文明的火种正以新的方式延续。当我们回望这些传统村落的变迁,看到的不仅是对过去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里,每一块青砖都蕴含着故事,每一缕窑火都燃烧着希望,每一个脚步都踏响着文明前行的鼓点。这,或许就是“行走传统村落,探寻中华文明基因”最深刻的意义。(杨旭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环球网资讯 incentive-icons
环球网资讯
环球网,了解世界,融入世界
1274209文章数 270603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