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用热心、非遗与大爱写就的“小人物”史诗
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广袤原野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并非声名显赫,却以萤火之光,照亮一方水土。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道办枣官瓦村的张粉棉女士,便是这样一位“小人物,大世界”的生动注脚。她是一位持有“营业执照”的文化传承人——这执照,不仅是工商登记的一纸凭证,更是她以生命向文化事业投下的庄严承诺。
![]()
图片
第一幕:医者仁心,文化初萌——从诊所到世界的桥梁
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张粉棉女士最早在乡间开辟了一片守护生命的净土——她的诊所。在这里,她“救死扶伤”,用医术温暖一方百姓。然而,她很快意识到,身体的康健之外,心灵更需要文化的滋养。于是,她“以身作则,活跃农村生活”,将诊所变成了文化传播的初始阵地。
![]()
图片
她的视野从未局限于村庄。几十年来,她以惊人的热情“服务于热爱文化的群体和个人”,成为连接四方的文化“牵线人”。她服务于世界华人协会的广阔平台,曾两次组织近百人的队伍,共庆香港回归盛典,让乡音与国魂同频共振;她组织编辑《华人风采》,让平凡人的故事流淌成河;她带领社团深入寺庙、社区,将舞台搭在百姓身边;她调动非遗传承人的力量,让古老技艺在白鹿原下的香村大型活动中焕发新生。这一切,都为了一个朴素而崇高的目标:“弘扬中华正能量,颂党恩”。
![]()
图片
第二幕:小人物,大情怀——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
“人不在能力大小,热心为社会添砖加瓦,舍小家,顾大家,就是生命的价值。” 这正是张粉棉女士的人生信条。她的家中,或许少了寻常的团聚,但她的“大家”——那个由无数文化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社区百姓组成的文化大家庭,却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
图片
一位追随她十余年的文化志愿者动情地写道:“十几年来,我有幸围绕她的活动轨迹,用书法作品增容,以文章表达情歌(感),每一场都轰轰烈烈,热闹非凡。” 正是在这一个个“轰轰烈烈”的现场,张粉棉女士像一块磁石,“让我结识越来越多的文化人,感悟人,成功人。” 这正应了她常说的那句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情情于立,爱爱相吸。” 共同的爱好,让这些“小人物”汇聚在一起,拥有了“鲲鹏大海,展翅高飞”的胸怀与力量。
![]()
图片
第三幕:溯洄从之,道在华胥——母亲书院的文明升华
如果说之前的文化活动是星火四射,那么 “古华胥母亲书院” 的创立,则是张粉棉女士文化理想的熔铸与升华。她将目光投向了中华民族更古老的源头——华胥氏,这位中华民族的始母。
![]()
图片
书院以“古华胥”为名,其立意直指中华文明的根脉。在这里,张粉棉女士早年所有的文化实践——非遗展示、文艺演出、社群活动,都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和理论的支撑。书院不再只是一个活动的平台,更是一个传承母教文化、培育家风、弘扬孝道的文化道场。她将个人的热心,升华为对民族母体文明的敬畏与守护;将分散的文化活动,系统化为一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持久事业。
![]()
图片
编者语:生命不息,奋斗不至
“生命不息,奋斗不至(止)。” 这或许是张粉棉女士最好的写照。从一位乡间医者,到社区文化的引擎,再到华夏母教的追溯者与守护者,她用自己的半生,演绎了一场从“小我”到“大我”的动人叙事。
![]()
图片
![]()
图片
在张粉棉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文化热心人士的轨迹,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中国人自觉承担文化使命的缩影。她与她的古华胥母亲书院,正如灞桥畔的一株垂柳,看似寻常,却根系深扎于中华文明的厚土,柔条拂过时代的春风,以最坚韧而温柔的姿态,为我们守护着一片不可或缺的文化绿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