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笔记
◎林少华
夏日的一个周末下午,岭南的太阳十分火辣,与朋友冒着烈日登上游艇,随着游艇划出一道道航迹离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航行,来到了南沙位于珠江口虎门水道主航道的上横档岛,汗水也浸湿了前身后背。光影斑驳的树林,微风吹来,令人顿生丝丝凉意。
一踏上上横档岛炮台这片古战场的遗址上,让人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中国近代海防历史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上横档炮台属虎门炮台(南沙部分),位于广州市南沙街进港路以东的虎门水道中的上横档岛上,四面环水,扼守着珠江口,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全岛面积约0.079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防御的重地,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变幻,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海防要塞,也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迹。在明代,这里已有关卡设置,最初用于防御海盗和外来势力的侵犯。为了拱卫广州城,清政府于1717年开始在上横档岛建设炮台。100多年后,两广总督林则徐与关天培一道动员民众加固和新建炮台,设置大炮,并在横档台西侧江面与靖远台间安设木排铁链,可开可合,成为虎门要塞拦江截舰的“金锁铜关”,也是鸦片战争的主要火力点之一。据说这个时候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顶峰,当时除了约六十门当时世界最先进、火力最为凶猛的德国克虏伯和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岸大炮外,在航道上还布设有水雷阵,形成了全方位的立体防御系统。
在上横档岛上,目前尚保存有当年全部7座主力炮台、1座副炮台及炮池、炮巷、官厅、厢房、阅兵台、火药库、兵房、交通壕、义勇殉国井等鸦片战争古战场和抗战遗址,是我国海防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军事防御设施,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具影响力的起点,更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见证者。在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前后两次疯狂进攻,防卫的清军和侵华英军在此展开殊死搏斗,由于力量强弱悬殊,炮台最终被英军攻破,许多官兵不幸壮烈牺牲,以身殉国,侵华英军登陆横档岛后摧毁了炮台。道光23年(1843年)清政府重修炮台,咸丰6年(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被侵华英法联军摧毁,光绪年间再修建横档岛炮台。在1937年9月,侵华日舰多次来犯,遭到炮台守军的迎头痛击,均未得逞。1982年虎门炮台(包括东莞和广州南沙有关炮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门炮台群60%都在南沙。
从码头经过一条青石小路向山顶蜿蜒而上,我的脚步不由得顺着山路走去,路边有绿树相伴,头顶有小鸟陪鸣,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官厅”,地方不大,但历史意义重大,有“一口通商,国门税馆”之称,是上横档炮台的指挥中心,建于清光绪十年,原官厅主体地上部分已基本被毁,门牌是后来修复的,其余的原汗原味,一共有七个展厅,左边有三个,右边有四个,中间部分是官厅的主体,左右部分是厢房,具有西洋巴洛克式建筑网格。
官厅正是当年清朝商贸动作的见证。这里原设置了海关税所,凡是由珠江口进入广州的商船,都要在上横档岛停靠,接受检查与交税,外国的货船才能进入十三行,直接促进了广州十三行的繁荣,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口通商”之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口岸开放的核心枢纽,有“千年商都”之称。南沙上横档岛和岛上的炮台长期被外国人称为“税关”和“税关炮台”。
离开“官厅”,穿过“练兵场”,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山顶的横档台,通过一段30多米长的防空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巍峨壮观的横档炮台,站在炮台上,清晰地看到珠江口的壮丽景色,感受到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迈气概。炮台的每个炮位都设有储藏室和官兵休息室,设施完善,可见当时海防工程的严谨和周密。从主炮台下来,沿着下坡山路,不一会儿,来到了横档岛的东面,一座多个炮池一字排开、被称做“横档月台”的炮台屹立在海岸边,据载有炮洞40个,安设大小生铁炮40位,是鸦片战争的主力炮阵之一。
锈迹斑斑的炮口正对江面、孤零零的“义勇殉国井”耸立在山顶上……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走在炮台的石阶上,女解说员向我们叙述那如烟的往事,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180多年前,广东水师正是在这珠江口的水面上,打响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第一炮;在这位于珠江咽喉的上横档岛上,关天培曾架起了炮台、拉上拦河铁链,在南沙与虎门隔河相望的河道上,筑起了“金锁铜关”;也是在这横档岛的炮台群,关天培亲率将士,面对英军猛烈炮火的攻击,死守不退,直到中弹殉国;也正是在这个屹立在江心的孤岛上,中国守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然后集体投井自尽,现在还留下了忠勇井的遗址,成为当年那场惨烈搏战的明证。飘忽的江风,长年回荡,似是烈士们的仰天长啸。那漆黑的井口,直向苍穹,像是勇士们期盼的眼睛。他们是多么盼望祖国的强大啊!烈士们用生命的代价证明了一个真理:只有国家的强大,才能抵御侵略者的船坚炮利,才能保卫人民的幸福安宁。
站在上横档炮台上,望着那片曾经硝烟弥漫的海面,我不禁一边对林则徐、关天培等先贤的英勇和决心肃然起敬,一边深深地被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所打动。
这里不仅仅是一处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上横档炮台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更取决于它的民族精神和国民素质。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愿意为它付出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站在上横档炮台上,望着穿越上下横档岛之间的虎门大桥,心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如今,上横档岛已与虎门大桥桥墩人工岛连为一体,“从岛到桥”,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虎门大桥也成为广东省东、西翼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贯穿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的咽喉,为东西珠三角跨海牵手,为南粤推开了一扇经济大门。
离开“横档月台”下山,沿着环岛小路缓缓而行,极目远眺,海面上装着集装箱的货轮徐徐移动,偶尔发出了“嘟嘟……”的一声声长鸣,粗犷悠扬,好似西北汉子扯嗓吼出的《信天游》。江海相连天,来往舟盘船欢。波平浪缓缓,景逸情暖暖……眺望宏伟的虎门大桥,越看越觉得,神性的珠江与诗性的大桥正缓慢地、温柔地亲密交谈。珠江服从了桥的坚硬,因为并没有耽误它奔向海洋,大桥接受了珠江的冲刷,因为它的身躯是那么柔软。它们相互依偎着、倾诉着,珠江讲述着苍老记忆里关于船、关于战争的往事,大桥分享着关于车、关于现代的认知,它们,都不再孤独。
坐在返回游艇上,甲板上传来了结伴而行朋友的欢声笑语,仿佛在唱着:“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