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103岁“长寿秘诀”,并不是多运动、喝水,核心是这3点
![]()
高等教育文摘
前言
2025 年 10 月 1 日,清华园 “归根居” 的菊花香里,103 岁的杨振宁坐在轮椅上接受祝寿。面对学生 “如何保持健康” 的提问,他抬手整理眼镜,笑着摇头:“别信运动拼量、喝水打卡那套,我有更简单的法子。”
半月后先生离世,整理其书桌时,工作人员在《养生随笔》扉页发现一行批注:“生命的韧性,藏在日常的自律与精神的锚点里”。从西南联大的青年到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杨振宁的百年人生,早已把长寿秘诀写进了生活细节与精神坚守中。
一、作息铁律:不逾矩的生命节律
“每天睡够 8 小时,比吃任何补品都管用。” 这是杨振宁对长寿最直白的回答。
熟悉他的工作人员透露,先生的作息表堪称 “精准到分的生物钟”——晚上 11 点半准时熄灯,清晨 7 点必醒,中午雷打不动午休半小时,七十余年从未紊乱。即便是寿宴前一周,他修改青年学者论文至深夜,仍严格遵守就寝时间,只在次日清晨补看批注意见。
这种 “不逾矩” 的节律,在动荡岁月里更显珍贵。1946 年赴普林斯顿求学时,美国学界盛行熬夜攻关,杨振宁却坚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同事奥本海默笑他 “比钟表还准时”,他却回应:“物理研究需要清醒的头脑,熬夜是透支未来的笨办法。”即便在 1957 年获诺奖后应酬增多,他也会提前离场,确保作息不受干扰。
晚年的杨振宁,将节律延伸到生活每一处。清晨读一小时线装书,是他保持了半个世纪的习惯,从《杜工部集》到《资治通鉴》,墨香里藏着养心之道;上午处理学术邮件时,他会每小时起身散步十分钟,“让大脑和身体同步呼吸”;下午研究文献前,必泡一杯淡茶,不喝浓茶、不碰咖啡,避免刺激神经。这种 “顺时而动” 的自律,恰应了中医 “起居有常,寿命自彰” 的古训。
二、心性修为:“不任性” 的生存智慧
“我从不跟人吵架,更不动气 —— 气坏了身体,值吗?”杨振宁的 “四不原则” 早已为人熟知:不吸烟、不酗酒、不动气、不吵架,而 “不动气” 是他最看重的一条。这种心性修为,在学术争议与人生起伏中愈发凸显。
1962 年与李政道的学术分歧公开后,西方媒体大肆炒作 “决裂”,杨振宁却始终保持沉默。朋友为他抱不平,他只淡淡说:“学术争论该在纸上,不是在嘴上。” 即便后来有人质疑他 “81 岁归国是图安逸”,他也只是在开学典礼上坦然回应:“我回来是做实事的,时间会说明一切。” 这种不辩不争的定力,让他避开了情绪内耗的陷阱。
对 “任性” 的警惕,更体现在生活细节里。易友透露,杨振宁从不吃过饱,每餐七八分即止,即便最爱吃的合肥红烧肉,也只尝一两块;逢年过节晚辈送的补品,他大多转赠实验室,自己只吃清淡家常饭。
他常说:“人的身体像精密仪器,胡乱折腾就会出故障。” 这种 “有所不为” 的克制,远比刻意进补更见功力。
98 岁那年,杨振宁摔了一跤导致骨裂,医生叮嘱卧床静养。他没有焦虑烦躁,反而借此机会整理旧手稿,每天安排两小时阅读,伤口愈合速度远超预期。主治医生感叹:“老先生的心态,比任何药物都管用。”这正是 “不动气” 的深层智慧 —— 接纳境遇,不逞一时之快,方能护持身心康泰。
三、精神锚点:脑力不衰的生命引擎
“让大脑一直工作,才是最好的养生。”寿宴上,杨振宁指着自己的脑袋笑道。这并非戏言:103 岁的他,寿宴前还在修改青年学者的论文,连公式标点错误都逐一标出;寿宴后第三天,仍在办公室与科技部访客讨论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桌上的对比表写着新鲜批注 “2025.10.3 再议”。
这种 “脑力常青”,源于他从未停止的学术追求。从 1947 年在芝加哥大学笔记本写下 “探索核力对称性”,到 2025 年关注 “强基计划”,近八十年里,物理研究始终是他的精神核心。即便是被外界误解的岁月,他也从未放弃思考 ——1970 年代中美关系紧张时,他在书信中给父亲详述规范场论的新进展,字里行间全是对学术的热忱。
家国情怀更给了他持久的精神能量。1971 年首次访华,见到父亲杨武之时,父子相拥而泣,他说:“能为祖国带点消息,再累也值。”2003 年归国后,他牵头创办高等研究中心,把诺奖级科学家请进清华课堂,年过八旬仍坚持开《普通物理》课。这种 “被需要” 的价值感,成为抵御衰老的强大屏障。
晚年的杨振宁,把精神寄托延伸到更广阔的维度。他用毛笔抄写杜甫诗句 “会当凌绝顶” 激励青年,在 “归根居” 栽种玉兰树寓意传承,甚至在登机牌背面写满对科研的建议。工作人员说:“先生眼里总有光,因为他心里装着比生命更长的东西。”这恰是长寿的终极密码 —— 精神有归宿,生命便有了不竭的动力。
四、世人误读:长寿从不是 “苦行僧式修炼”
谈及长寿,杨振宁最反对 “刻意为之”。他曾调侃:“有人天天跑十公里,结果伤了膝盖;有人逼自己喝八杯水,反而伤了脾胃。”在他看来,健康的关键是 “顺应本性,适度而为”。
他不反对运动,只是拒绝 “量化攀比”——晚年每天在庭院散步二十分钟,累了就坐在玉兰树下看学子往来;他重视饮水,却遵循 “渴了再喝”,从不强求数量。这种 “不较劲” 的态度,与他的治学理念一脉相承:“科学讲规律,养生也讲规律,违背规律的努力都是徒劳。”
更深刻的是,杨振宁的长寿从未脱离 “生活质感”。他爱吃红烧肉,就偶尔品尝;喜欢与学生聊天,就常开放庭院;关心国家科技发展,就主动奔走。这种 “不压抑、不盲从” 的生活方式,让自律变成了自然,而非负担。正如他所说:“长寿不是目的,有质量地活着,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才最重要。”
结语
103 岁的人生长度,或许有天赋与机缘的加持,但杨振宁的长寿秘诀,终究藏在 “看得见、学得来” 的日常里:作息的节律里藏着自律,心性的平和中藏着智慧,精神的坚守下藏着力量。
这三点无关运动强度,无关补品贵贱,却道破了生命的本质 —— 真正的长寿,是对身心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对信念的坚守。
先生离世后,清华园的玉兰树仍在生长,他修改过的论文在学界流传,“不任性、勤思考、有牵挂” 的养生哲学,正被更多人读懂。
当我们纠结于运动步数、饮水杯数时,不妨想想 103 岁寿宴上的杨振宁 —— 他用百年人生证明:长寿从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好好生活、坚守信念后的自然馈赠。
这份智慧,远比任何养生秘籍都更值得珍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