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蔚来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品牌。凭借其独创的BaaS电池租用服务模式,吸引了大量忠实用户。不久前,公司还公开表示有望于本年度第四季度达成盈利目标,市场信心一度高涨。然而,风云突变,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迅速席卷而来。
10月16日下午港股开盘伊始,蔚来在港交所、纽交所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同步挂牌的股票价格集体跳水。其中,港股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3%,股价最低探至47港元,成交量随之急剧放大,市场情绪明显趋紧。
更引人关注的是,新加坡市场的反应尤为剧烈,股价下挫达13.8%;与此同时,美股盘前交易也未能幸免,跌幅突破6%。短短数小时内,企业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创。
![]()
原本前景明朗的盈利预期为何突然崩塌?这场资本市场的震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答案很快浮出水面——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正式对蔚来提起法律诉讼。
GIC并非普通投资机构。它成立于1981年,肩负管理新加坡国家外汇储备的重要使命,与淡马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共同构成该国资产管理的核心支柱。据估算,其管理资产规模介于8000亿至9360亿美元之间,在全球主权基金中稳居前列。
![]()
该机构以审慎稳健的投资风格著称,极少主动发起针对被投企业的司法行动。正因如此,此次起诉蔚来之举显得格外不同寻常,释放出强烈的信号。
此次诉讼不仅将蔚来列为被告,还将创始人李斌及前任首席财务官奉玮纳入其中,指控内容直指证券欺诈行为。原告方认为,公司通过复杂的财务安排虚报营收与利润,误导了资本市场。
诉状中特别聚焦于蔚来的BaaS业务架构,并点名一家名为武汉蔚能电池资产有限公司的企业作为关键角色。
![]()
蔚能成立于2020年,由蔚来联合宁德时代、国泰君安国际等战略伙伴共同出资设立,初衷是承接BaaS体系中的电池资产管理职能,实现轻资产运营转型。
但在GIC看来,蔚来将用于BaaS服务的电池一次性出售给蔚能,并全额确认为当期收入的做法严重违背会计逻辑。因为BaaS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租赁服务,用户按月支付费用,相关收益理应按照服务周期逐年摊销。
![]()
这种“一次性入账”的处理方式,实质上是将未来多年的收入提前计入当前财报,人为美化短期经营数据,营造出业绩强劲的假象。
更为关键的是,GIC指出,尽管蔚能名义上独立运作,但蔚来仍持有约19.8%的股权,并在董事会层面保有重大话语权,具备实际控制能力。因此,双方实为关联方关系,交易不具备真正的商业独立性。
通过向关联公司转移电池资产,蔚来得以将巨额折旧成本从自身资产负债表中剥离,从而显著提升账面利润率,增强对外融资吸引力。
![]()
GIC进一步强调,此类操作明显违反美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关于收入确认的基本原则,涉嫌构成信息披露失实,属于典型的财务误导行为。
而这起事件也给GIC自身带来了实质性损失。资料显示,在2020年8月至2022年7月期间,该公司以被高估的价格累计购入5445万股蔚来美国存托股份(ADS),如今面临较大浮亏压力。
![]()
面对指控,蔚来迅速作出回应。公司表示,相关质疑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2年6月,做空机构灰熊研究(Grizzly Research)就曾发布报告,指责其利用会计手段夸大收入,并将其类比为因财务造假而破产的瓦兰特制药公司。
当时蔚来坚决否认所有指控,立即组建由独立董事主导的特别委员会,并聘请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和第三方审计机构展开全面调查。
![]()
2022年8月公布的审查结果显示,所有质疑均无事实依据,相关指控不成立。此后,包括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多家华尔街主流投行也公开发声支持蔚来,认为外界误解了BaaS商业模式的复杂性与合理性。
目前这起诉讼进展尚不明朗。根据10月初披露的法院文件,法官已裁定暂时中止GIC单独提起的诉讼程序,等待另一宗由美国散户投资者发起的集体诉讼判决结果后再行推进。
![]()
值得注意的是,GIC此前也曾对高通、晖致、英国石油、默克等跨国巨头采取过类似法律行动,显示出其在维护投资权益方面的坚定立场。
有分析人士指出,GIC此举既是为了挽回经济损失,也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对冲策略。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通过司法途径施压,有助于保护长期投资组合的稳定性。
![]()
无论动机如何,此次事件已对蔚来造成切实影响。股价暴跌只是表层现象,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品牌形象受损。
消费者在选购新能源汽车时,除了考量产品性能外,也越来越重视企业的财务健康度与诚信水平。如今被全球顶级投资机构诉诸法庭,极易动摇公众对其经营透明度的信任,进而影响终端销售表现。
![]()
此外,融资渠道也将面临更大挑战。无论是寻求银行信贷支持,还是未来可能进行的股权再融资,潜在合作方都会更加谨慎评估风险。一旦被贴上“存在财务争议”的标签,融资成本或将上升,甚至错失关键扩张窗口期。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一案例折射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舞台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
![]()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资企业选择海外上市、跨境融资、全球化布局,但面对迥异的监管环境与法律体系,往往准备不足。
例如在财务合规方面,各国执行的会计标准不尽相同——美国采用GAAP,国际通行IFRS,若企业未能准确适配当地规则,极易陷入合规陷阱。
![]()
信息披露要求同样严苛。海外市场普遍强调信息透明与及时性,任何延迟或模糊表述都可能被视为刻意隐瞒,成为监管介入或投资者起诉的导火索。
除此之外,地缘政治紧张、数据跨境流动限制、知识产权纠纷等非财务因素,也都可能成为潜伏的“雷区”。
![]()
尤其对于创新型商业模式而言,挑战更为突出。像BaaS这类在中国尚属前沿的服务形态,在海外市场缺乏成熟先例,监管机构和投资者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如果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未提前做好沟通解释,未严格按照当地法规调整会计处理方式,就容易引发误解甚至法律争端。
同时,部分企业仍保留“选择性披露”的惯性思维,认为某些信息无关紧要或可暂不公开。但在成熟资本市场,这种做法极易被放大解读为诚信缺失。
那么,中企该如何有效规避这些出海风险?首要任务便是将合规置于战略高度。无论涉及财务报告、法律架构还是数据治理,都必须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监管框架。
建议引入熟悉当地实务的专业服务机构,如本地律所、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协助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内部控制体系,从根本上防范制度性漏洞。
其次,应大幅提升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与完整性。与其被动应对质疑,不如主动讲清商业模式、会计政策与风险因素,用透明换取信任。
此外,企业还需构建常态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合规审计与压力测试,及时识别潜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小问题演变为系统性危机。
目前,GIC对蔚来的诉讼尚未尘埃落定,最终裁决仍需等待司法程序推进。
但无论结局如何,此案已为所有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敲响警钟:出海之路绝非坦途,处处潜藏着看不见的“暗礁”。
唯有心怀敬畏,尊重规则,扎实做好合规建设与风险管理,才能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
毕竟,在海外市场,一次严重的合规失误,一场关键的法律败诉,就可能让多年积累的品牌价值瞬间归零。这样的代价,没有哪家企业能够承受得起。
愿蔚来能妥善化解此次危机,也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国际化征程中少走弯路,稳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