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血的本质
气血,并非单一物质,气,代表着能量,是阳的象征;血,则是物质基础,属阴。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气的推动,血就如同死水;缺乏血的滋养,气便成了无本之木。正如古人云:“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任何养生调理,最终追求的都是身体阴阳的和谐平衡,气血的协调统一。
二: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简单来说,火过大,会消耗人体的气;而小火慢温,才能起到补气的作用。这里的“火”,指的是外来补充的“热能”,像艾灸时的温热,或是干姜、附子等温里药材,以及鹿茸、海马等补阳药物带来的热量。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补充,都务必遵循适度原则,过度补充,必然会损伤身体的气。
三:气有余便是火,火过为邪
当身体内阳气过剩,无法充分利用,就会郁而化火。火一旦过多,便会转化为邪气,损伤体内津液,引发血液妄行。这时候,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嗓子疼痛、鼻出血等症状,女性甚至可能出现崩漏。
四:艾灸的真正作用
许多人误以为艾灸能直接补气血,这其实是个常见的误区。艾灸提供给身体的是热能,补充的是阳气。从古至今,都有“艾灸扶阳第一方”的说法,却从未听闻“艾灸补血第一方”。我们习惯将“气血”二字连读,导致不少人产生误解。实际上,艾灸过程中,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是热能进入身体。当然,艾灸可以调理脾胃功能,脾胃好了,食物的吸收和运化能力增强,从而更好地生化出气血,但这并非艾灸的直接功效。
综合这四个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是能量,血是物质;艾灸补充能量,而非直接补物质;气多会化火,火大则伤津动血;补气宜用小火,大火反而耗气。所以,艾灸应小火慢补。
若盲目使用粗艾条、大灸量,就如同煮稀饭时火太大,容易糊锅。煮糊的稀饭尚可重新煮,但身体的气血一旦受损,病情只会加重,想要修复,谈何容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日常工作生活中,气血的消耗本就大于修复,长此以往,身体必然亏虚。因此,学会正确运用艾灸来调理身体,才是明智之举,每一次正确的艾灸,都不会白费。
经常艾灸,能帮助身体尽快恢复正常,防止小病拖延成大病。对于那些身患痼疾,经过多种治疗和调养仍不见明显好转的人来说,艾灸或许是最后的希望。艾灸能调理百病,尤其对陈年痼疾效果显著,艾火温和,能通十二经脉,治疗三阴之病。
但要注意,很多人做艾灸,实则是在“烤肉”。艾灸与烤肉的区别在于,灸处发烫,那便是烤肉;灸处不烫,才是真正的艾灸。若是像烤肉一样施灸,首先会损伤津液,进而暗中消耗气血。医圣张仲景曾告诫:“火力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想要避免气血暗耗,关键在于避开“烤肉式”艾灸,采用正确的方法。
真正的艾灸,温暖如同寒冬里的暖阳,温和而不浓烈,极易被身体吸收,并迅速转化为体内的气。当人体经脉运行着自身的正气,便不会有烦躁、燥热之感。相反,若艾灸不当或使用劣质艾条,热感燥烈,走窜感强,过后经脉受伤,身体需耗费额外的气血去修复,人就会先感到莫名烦躁,甚至出现伤津虚脱的情况。
注 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照方抄录服药,后果自负。如有疑问,敬请联系作者。
(哲医论坛——让门生受益,为患者解难!)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bflzyb
往期经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