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四十年,御前财政会议,嘉靖亲自定下改稻为桑的国策。
根源是为了,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
严党将差事抢到手上,严嵩交给儿子严世蕃去具体执行。
可小阁老有私心,想借着这个由头,低价兼并浙江土地,自己先捞一笔。
为了改稻为桑顺利执行,严党、清流来来回回折腾,始终没有进展。
![]()
当清流海瑞出现浙江后,形势发生了转折。
严党和清流的博弈
浙江的改稻为桑一开始就有缺陷,没有自上而下的动员实验,地方派不买账。
严党对于改稻为桑的心思都不同,严嵩是剜肉补疮,补国库亏空;
严世蕃想着趁这个机会,低价兼并土地;
浙江严党官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捞钱,补亏空也轮不着他们操心。
![]()
浙江一把手胡宗宪,一看就知道是一个死局,因此拖拖拉拉不想执行。
嘉靖心中只关心,丝绸卖出去后的750万两银子。
清流想着借机会,把严党拉下马。于是派了谭纶来浙江监视一举一动,包括争取胡宗宪。
各派各人心思都不同,进程太慢,严世蕃直接下狠手,先将九个县淹了。
胡宗宪浙江的最大官,却不知道这个计划,最后的罪责却要他担着。
![]()
于是他出手,用马宁远的供状,让郑何、杨金水同意,将改稻为桑改为三年。
可嘉靖不同意,事情还是要严党去做。
胡宗宪面见嘉靖,体现了公忠体国的胸怀,他被摘出去了。
剩下的局面,嘉靖还是让严党去收拾。
其实嘉靖这么做,归根到底国库缺银子,他也缺银子。
![]()
严党清流在浙江朝廷博弈两个回合,依然解决不了。
鞠躬尽瘁如胡汝贞、雄才大略如张太岳、老谋深算如严首辅,通通都没有解决。
横空出世的海瑞
海瑞能被举荐出来,是因为清流党需要一个“能争”的人。
浙江官场需要一个完全和他们不一样的人,才可能让局面不一样,所以,需要海瑞。
![]()
海瑞是一个另类,刚正,不贪,有理想,一心为民办事。
这样一个怪人,官场原本并不喜欢,但海瑞能够被接纳,举荐成功,是因为嘉靖要用清流的人看住严党的人。
嘉靖也在思虑,严党在浙江弄钱太多,导致逼反百姓。
嘉靖一贯注重平衡,是一个既要,又要的人。
为了让严党为他弄钱,又能不拿太多,于是让清流派人去看着,是最好的办法。
![]()
清流和嘉靖的决策,又都是由严党“毁堤淹田”这个事情引出来的。
嘉靖在接见过胡宗宪后,明白他的难处,所以预备增加清流派在浙江的人手,减轻胡宗宪压力,同时也是各方势力角力导致的必然结果。
谭纶推荐海瑞,也是深思熟虑的。
去浙江有可能是有去无回的差事,需要有智慧和定力。
海瑞从小被寡母带大,读书也不算挺好,屡试不第,人生坎坷。
![]()
难得他没有被坎坷击败,却养成了极其刚强的性格,难得啊。
海瑞却是想得极其明白,他虽然直,却绝不是莽撞。
相反他就是对事情看得清,才真立得正。
海瑞扭转局面
到了浙江一亮相,海瑞在巡抚衙门,就把何茂才气得半死,一个行走的大明律,郑、何也没有办法回怼。
![]()
浙江官场长期被严党势力把持,形成了一套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和官官相护的“默契”。
海瑞作为朝廷派来的“清流”代表,完全不理会这套潜规则。
他不畏严党余威,不受地方官员的威胁、蒙蔽,坚持独立调查,只认事实和律法。
深挖“毁堤淹田”大案: 海瑞顶住巨大压力,甚至不惜冒犯顶头上司赵贞吉(赵贞吉虽属清流派,但更讲政治平衡和妥协),坚持彻查浙江“毁堤淹田”事件。
这个案子直接指向严嵩父子,及其在浙江的执行人(郑泌昌、何茂才),目的是为了贱买灾民田地,满足严党贪欲和填补国库亏空。
![]()
海瑞的深入调查,将严党在浙江的罪恶彻底曝光,成为最终扳倒严嵩的重要证据链一环。
海瑞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直接审出郑泌昌、何茂才的贪墨、渎职、构陷良民(如齐大柱)等累累罪行,甚至还审出毁堤淹田的幕后黑手,最终将他们绳之以法。
在推行“以改兼赈”政策时,海瑞在淳安县顶住压力,并确保赈济粮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竭力维护了灾民的基本权益,与之前地方官员借机盘剥、强买强卖形成鲜明对比。
他以“无欲则刚”的姿态,彻底打破了官场的潜规则和利益链条,拒绝同流合污。
他成为刺向严党心脏的利剑,加速了其覆灭;
![]()
同时其不畏皇权的姿态,也挑战了嘉靖朝的政治生态。
他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强行剖开了浙江乃至整个大明王朝官场贪墨、政治黑暗的脓疮,其带来的冲击波一直传导到帝国的最高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