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对许多香港人而言,“北水”早已超越了日常饮水的概念,成为贯穿岁月与空间的情感桥梁。
谁能想象,今日繁华璀璨的国际都市,曾因一桶清水彻夜守候?
六十年前,一场空前水荒几乎令整座城市停摆,而来自东江的生命之源——东深供水工程,彻底扭转了这座城市的命运轨迹。
六十年间,这条人工水脉累计输送超过300亿立方米净水,承担起全港近八成的生活与生产用水。
这项被誉为“生命线”的工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奇迹?
![]()
三面环海却要靠北水?
在外界看来,香港四面湿润、雨量丰沛,似乎不应存在缺水问题。
但现实恰恰相反——它是中国最依赖外部淡水供给的高密度城市之一。
香港并非缺少水源,而是缺乏可利用的淡水资源。
地理上,香港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陡峭,利于建筑发展,却不利于集水蓄水。
地下含水层稀薄,境内无大型河流支撑,本地供水几乎完全仰赖自然降雨。
![]()
然而降水极不均衡——年均降水量虽超2000毫米,却集中在春夏两季。
暴雨时节水库溢流成灾,旱季来临时则干涸见底。若没有足够调蓄设施,雨水只能迅速排入海洋。
更严峻的是人口压力。截至2024年底,香港常住人口达753.42万,陆地总面积仅1114平方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容纳近6800人。
土地资源极度紧张,难以腾出空间建设大规模储水系统。叠加工业、商业和居民用水需求激增,供水系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
回溯历史,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缺水危机爆发于1963年。
那一年,香港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旱,各大水库几近枯竭,政府被迫实施“四日供水一次,每次限时四小时”的紧急措施。
全城350万市民陷入混乱,餐饮业歇业,工厂停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凌晨排队取水的身影,只为储存几桶维持基本生活的淡水。
这一年,成了无数港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深深触动了中央政府的心弦。
![]()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被海水包围,为何不直接淡化海水使用?
想法看似合理,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近乎奢望。
中国首座具备实用意义的海水淡化厂直到1985年才正式运行,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既无相关技术储备,也缺乏足够的能源与资金支持。
加之海水淡化成本高昂,在当时的经济水平下根本无法普及。
换句话说,在那个“滴水如金”的年代,香港面临的不是生活不便,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挑战。
![]()
东深供水工程
1963年末,当香港百姓在干渴中挣扎时,国家果断出手。
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人民币,启动一项跨区域引水计划:从广东东江引水至深圳再输往香港,即后来闻名遐迩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
工程起点位于东莞石马河,该河天然流向由南向北,而要将水送往南方的香港,则必须实现“逆流翻山”。
从东莞到深圳段地势落差超过40米,工程师们采用分级提水方式,通过多级泵站接力抽升,将东江水送至雁田水库,再借助重力自流进入深圳水库。
![]()
如此庞大的跨市水利工程,涉及上百公里输水线路,竟仅用一年时间便完成建设!
建设团队建成6座拦河坝、8级抽水泵站、17座大型控制闸门以及长达83公里的明渠与管道系统,并于1965年3月正式通水。
首年供水量高达6800万立方米,相当于当时香港所有水库总库容的两倍,一举终结了持续多年的水荒困局。
但东深供水工程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它体现了祖国对香港同胞的深切关怀与坚定守护:在自身尚不宽裕的年代,优先保障香港用水。这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更是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意。
![]()
随着时间推移,这条供水动脉不断扩容升级。
历经四次大规模改造扩建,年设计供水能力由最初的6800万立方米跃升至如今的24.23亿立方米。
截至2025年,东深工程已连续安全运行整整六十年,累计为香港输送清洁原水逾3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洞庭湖的总水量,满足全港约80%的日常用水需求。
如今,这条水道不仅滋养着香港,还供应深圳超过一半的城市用水,以及东莞沿线八个镇区八成以上的居民与产业用水。
![]()
值得注意的是,东江流域仅占广东省水资源总量的18%,却承载着全省31%的人口饮水需求和48%的经济产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38.3%,接近国际公认的生态警戒阈值。
尤其值得铭记的是,2020年至2022年期间,广东连续三年遭遇严重干旱,东江来水量大幅下降,但供港水量不仅未削减,反而创下年度超8亿立方米的历史新高。
即便本地用水告急,国家始终坚持“香港优先、不断水”的原则,背后是一份坚定不移的承诺:无论何时,同胞的饮水安全绝不能中断。
![]()
未来的水安全
尽管“北水”仍是香港供水体系的核心支柱,但随着城市发展提速与气候异常频发,单一依赖东江水源已难以应对未来风险。
为此,香港正全面推进“多元化供水战略”,构建更具韧性的水资源格局。
海水淡化终于迎来实质性突破。
将军澳海水淡化厂一期项目已于近年投入运营,每日产能达13.5万立方米,约占全港日均用水量的5%至10%。
![]()
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后,日处理能力将达到27万立方米,预计可覆盖全港约15%的用水需求。
特区政府计划将淡化水定位为“战略应急储备”,在极端天气或突发断水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
同时,再生水利用正在加速推进。通过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与循环再用,实现工业冷却、道路冲洗、绿化灌溉等非饮用用途的替代供水。
例如沙田与将军澳地区的中水回用系统,已成功服务于部分工业园区。
![]()
此外,雨水收集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借助新建城区的高层建筑屋顶集水系统与地下深层储水设施,将雨季丰沛降水储存起来,供旱季调配使用。这一模式已在新界北部及启德发展区开展试点应用。
在更大范围内,粤港协同机制正迈向深化阶段。
广东、深圳与香港三方正在探索建立区域性供水安全保障协作平台,涵盖水量调度、水质监控、生态保护与节水技术创新等多个维度的合作。
![]()
展望未来,这条跨越山水的供水通道或将转型为“智慧水网”,集成物联网监测、大数据分析与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水资源高效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可以说,从当年的紧急援救工程,到今天的区域生态命脉,东深供水工程早已超越其物理功能,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重要象征。
它确保了香港水龙头长年稳定出水,也为整个大湾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坚实底气。
![]()
结语
东深供水工程,不只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水利设施,更是一条维系血脉的情感纽带。
它帮助香港摆脱了水荒阴霾,让数代市民得以安居乐业;它书写了“北水南流”的壮丽篇章,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建设速度与人文温度。
六十年来,东江之水奔流不息,无论是干旱肆虐、台风侵袭还是经济起伏,始终未曾中断。
那一泓清流,不仅润泽了香江大地,更浇灌出内地与香港之间牢不可破的手足深情。
未来,当海水淡化厂全面投产,当再生水网络日益成熟,“北水”或许不再是唯一选择,但它永远是最坚实的依靠。
因为那不仅仅是一条输水管道,更是从祖国心脏流向香港的温暖之河、希望之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