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一开始谁都没有想到,一场名叫“百万英才汇南粤”的招聘会,在杭州搞得风风火火,却因为一句话炸了锅。
就在2025届秋招刚开启的时候,一个穿着考究的浙江大学新闻学专业女生,投递简历没多久,面对面试官侃侃而谈。
轮到她谈期望薪资时,她毫不迟疑——“年薪十五万,有双休就行”。旁边的同龄人和几个招聘人员表情顿时变得复杂。人群里有人小声惊呼。社交媒体上,这短短一句,被搬到了热搜,各路评论蜂拥。但真正让舆论场沸腾的,是那句反击:我凭什么不配十五万年薪?
热热闹闹地,整个网络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清北本科去当公务员”那阵,人人都在讨论一个现实问题:到底谁配得上高薪?谁又只能捡那点“平台价”?
时间还得往前提。谁都知道,考进浙江大学,放到全国,是压着头一百、头五百这样的高门槛。就说新闻学这个专业吧,在本省,本科物理组得在前五千,文科更惨,要杀到前一百。这样的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进了名校,还真不是说笑。
可惜到了找工作的时候,现实就是,985、211的文科生,不管成绩多好,一碰到“钱”——尤其年薪十五万、双休这要求,十有八九碰壁。理工科也有难,但人家只有一半难题,起码找一个工资能看得过去的岗位没那么离谱难。
女主角的自信被无数网友调侃,说她过于理想主义。评论区里,诸如“你有点高估自己了”“文科生现在连五千都难”这样的话数不胜数。可是她反怼得也有道理——凭啥我的四年努力、顶尖选拔、优质教育,不配一个入门级体面回报?
话说回来,很多985、211文科生,甚至拿了硕士、博士,在校招打转。年年扩招带来的海量“知识型毕业生”,却碰上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没有同步扩张,尤其是媒体、内容产业,市场化和AI的冲击是实打实。都别说新闻学,连英语专业、哲学、历史这些“内容密集型”领域,也都难为毕业生。
女孩期望“十五万、双休”,表面很合理,但现实冷如刀割。如果你是工科的,年薪十五万,大公司还真给得起,但双休大概率没有;你是文科,能留下两个就已经难得。她们四年的骄傲,被市场的冷漠一脚踹碎。你看评论区,“四五千找得就不错了”,指的不是一般学校,是顶尖浙大毕业生。
仔细想想,不止是个人能力的事。哪个省份的前百成绩,谁敢说差?可整个社会、产业、经济结构,就这样明晃晃摆在那里。内容生产、新闻传播、文本编辑这些领域,是三重压力包夹。
第一,珠三角、长三角企业和机构,最缺工程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招文科的远远不如理工科。
第二,政策上,宣传和媒体预算连年收紧。
第三,AI开始入侵,许多原先靠人写写改改就能混口饭的基本岗,直接被机器和算法爆破。
说老实话,你拿着浙江大学文科生的简历,到了媒体或者传统编辑部,哪怕给你年薪十五万,你双休还真别做梦。一出大事,连轴转,半夜叫你上班都正常。这才是“全国一线城市劳动力分层”的真实写照——你再牛的简历,碰到市场和分工冷冰冰的脸色,也未必能翻出几朵浪花。
有些网友说,文科“高配低用”已经成常态。能满足“年薪十五万、双休”的文科岗位,大概就剩学校老师、图书馆、档案馆那点体制小窝。国企、事业单位?别提了,都难搞。普通公司,管你名校不名校,文科一般岗工资就是“四千打底”,男生多一点。即便是理工医毕业生,现在行情也逐年下滑,不说研究生层次,就是本科,也没以前好混了。
拿杭州这场招聘会说事,其实说的是整个中国都市文科白领的生存切片。她们大多来自高考前百、全国前千,披着“人生赢家”的外壳,幻想着毕业后完成阶层跃迁。可到了深圳、广州、上海,越是顶级城市,文科生越是被市场层层过滤,回过头发现,所谓“顶级阶层通行证”并不是每年都还管用。
别说今天了。你要说历史,得翻到晚清科举士子身上。那会儿多少秀才、举人考中功名,一路熬到进士,本以为能作官封侯,谁知洋务运动疾风骤雨,国家忽然需要搞机器、学工程、懂外语的人,满朝的满腹经纶突然发现自己无处可去。
科举制下的精英,无力填补新型岗位需求,被社会按着面孔上了一课。不就是今天的文科生吗?十几年寒窗,一朝毕业,职位全变了。
又像八十年代国企下海潮,那批工程师们,手握金饭碗,以为铁饭碗能换来一生安稳,谁知市场降临,身份、工资全部重新定价。名校头衔不再自动值钱,只能重新排位。
再挑回现实,无论在哪,文科专业的就业曲线始终握在市场与政策两只手里。2025国考,新传类岗位都滑到第十二名,查一查数据,理工科直线上升。
可以说,全球范围内知识精英大拥堵,中国如此,国外更惨,美英日韩,博士实习都无薪,干得死去活来,离谱得很。
浙大女生成绩是真棒,人也真优秀,但生不逢时。体制外不容易过,进去了也看分配。那些“理想预期与就业落差”,背后其实是中国整个社会对“知识等于价值”信仰的小地震。
从此以后,这一代高学历青年,只有两个选择——不是降低预期、卷进体制,要么自创生计、逆向折腾。无论哪条路,过去那种“只要努力读书考好大学,人生高枕无忧”的思路,早就成了历史。
想想晚清那个考中举人的书生吧。站在衙门外面,听着工部机器声隆隆,心里也许咬着牙问:我全力以赴十年,凭什么社会偏不认可我?历史绕了一大圈,答案还是没变。
她不算错,只是太天真。现实永远比考试分数复杂,更比梦想残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