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都刷到了吗,心里说不出的难受,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走了,可评论区里居然还有人问“他是谁?比霍金厉害吗?”看到这话我真有点破防,中国人对杨振宁的了解,简直少得可怜,他绝对是被严重低估的“科学界天花板”级人物。今天不聊虚的,就用几个问题,把这位大佬的一生扒明白。
先抛第一个问题:杨振宁和霍金,到底谁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更高?直接说答案,杨振宁甩霍金不止一条街!不是我吹,有张老照片能说明一切,堪称物理学界的“封神照”。1952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合影里,左起第二个就是杨振宁,旁边站着李政道、南部阳一郎这些后来的诺奖得主。要知道那时候的物理学界,完全是欧美人的天下,华人科学家能站稳脚跟都难,更别说处在核心位置了。这就好比在 NBA 全明星赛上,一个黄种人站在了首发C位,不是实力碾压根本不可能。更牛的是,后来有人把这张照片和爱因斯坦当年的学界合影对比,发现杨振宁所处的核心地位,跟当年的爱因斯坦一模一样,这待遇可不是靠吹出来的。
![]()
为什么杨振宁更牛,而霍金更有名呢,因为霍金的经历确实励志,身患渐冻症还研究黑洞,加上科普宣传做得足,名气大到出圈,跟“物理网红”似的。但论学术硬核程度,那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霍金的主要贡献是黑洞辐射理论,属于广义相对论的延伸应用,那么杨振宁呢?
杨老先生搞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那是跟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平起平坐的基础理论,直接奠定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物理学界有个公认的排名,20世纪物理学家能排进前十的,杨振宁稳坐第六,霍金连前五十都挤不进去,根本没法比。
说到这肯定有人要问了:既然杨振宁这么厉害,为啥中国人的课本里从来没学过他的研究?杨振宁的专业领域是理论物理,这玩意儿可不是给普通人看的,简直是“知识结界”级别的存在。课本里学的牛顿力学、电磁学,都是实验物理的基础,看得见摸得着,比如苹果掉下来就是万有引力。可理论物理是啥?是靠数学公式推导宇宙规律,研究的是夸克、规范场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相当于在“猜上帝的密码”。
举个实在的例子,杨振宁和米尔斯1954年提出了规范场论,光推导公式就用了几十页高等数学,别说中学生了,就算是物理系本科生,没学到硕士博士阶段,根本碰不着这玩意儿。就像你刚学会加减乘除,不可能去研究微积分一样,他的理论已经超出了基础教育的范畴,不是课本不想教,是真教不了,教了也没人能懂,纯属白费功夫。
![]()
还有个被问烂了的问题:杨振宁当年为啥要加入美国国籍?这事儿真不能瞎喷,得结合历史背景看。1945年他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全球最牛的物理实验室全在美国,普林斯顿、芝加哥大学这些地方,集中了费米、泰勒这些物理学巨擘。可那时候西方对华人科学家是什么态度,说是严防死守都不过分,很多核心实验室根本不对华人开放,你不加入美国国籍,连进实验室的门都没有,更别说搞前沿研究了。
杨振宁自己都说过,当时心里想的是“总得回中国去”,可做研究得有平台啊,就像你想当厨师,总不能连灶台都不让你碰吧?所以他加入美国籍纯粹是“曲线救国”,为了保住科研的火种,这跟那些一去不回的人根本不是一回事,2015年,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籍,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杨振宁回国后,又在中国物理学界做了哪些事呢?说出来能让你惊掉下巴,他可不是来“养老”的,而是带着真金白银和资源,手把手给中国物理“补课”。
从1980年开始,杨振宁就搞了“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前后资助了近百位中国学者赴美进修,这些人后来全成了中国科技界的中坚力量,比如搞凝聚态物理的顶尖专家,好多都是他当年资助出去的。
1999年,他回清华当教授,第一件事就是掏腰包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来升级成高等研究院,亲自坐镇,把全球顶尖的物理学家都请来交流,还以八十多岁的高龄给大一新生上“普通物理”课,比年轻老师还拼。
![]()
在大科学工程上,杨振宁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1997年到2005年这八年,他先后好几次给中央领导写信,力主中国赶紧搞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说这是“未来科技的必争之地”。当时很多人不懂这玩意儿有啥用,觉得花钱太多,是他据理力争,才让中国在这个领域没掉队,现在中国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让全世界都羡慕,要是没有老先生的远见,基本是不可能。
他还特别懂“授人以渔”,知道基础科学得靠钱和平台养着,又协助设立了“求是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后来又成了“科学探索奖”的共同发起人,这些基金每年砸钱资助年轻科学家,不用他们跑关系搞应酬,专心搞研究就行。有个搞冷原子物理的学者说,当年他快撑不下去的时候,是杨振宁先生推荐他拿了求是基金,才有了后来的突破,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
想想也挺讽刺的,霍金的书卖遍全球,可真正改变物理学走向的杨振宁,却被很多人当成“陌生的大佬”,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不是老先生为国家做的贡献,而是他晚年的忘年婚姻,这实在说不过去。杨振宁先生一辈子都在践行“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年轻时为了科研忍辱负重,老了毅然回国发光发热,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最终又归根故土。
现在他走了,留下的可不止是那些看不懂的公式,更是一种精神:对科学的执着,对家国的热爱,还有对后辈的提携。建议大家把这个视频转出去,让更多人能真正了解杨振宁先生,不是只知道他的名字,而是懂他的伟大,这是一位为中国物理撑起一片天的泰斗,记住他的贡献,比任何悼念都管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