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
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
在北京逝世
听闻消息
莞工师生深感悲痛
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
表达悼念和缅怀
![]()
莞工学子自发为杨振宁先生的雕像献花
![]()
![]()
![]()
![]()
左右滑动查看
莞工师生、校友缅怀杨振宁先生
三十二载情缘,杨振宁先生对莞工倾注了关心关爱,寄予了期许厚望。在这份深厚情谊的映照呵护之下,莞工稳稳扎根,茁壮成长,迈上了一个个新台阶。
![]()
而杨振宁先生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也在许多莞工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记忆里不息的弦歌。
马宏伟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听闻杨振宁先生逝世,深感震惊和悲痛。杨振宁先生与莞工有着深厚的渊源,先后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开办杨振宁创新班和建设杨振宁教研楼,均得到了杨先生的认可和支持。他也曾和我说:“我与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
作为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杨先生长期关心关爱着莞工的发展,对学校的发展期许很高。曾提出学校要扎根东莞丰厚的产业土壤培养人才,要围绕区域产业发展来“做文章”,把产业中的“真问题”转化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真实素材。学校领导曾多次赴香港、北京向杨先生汇报学校办学情况,莞工的办学定位、发展成果也得到了杨先生的高度肯定。
接下来,学校将一如既往,按照杨振宁先生的期许,秉承“学而知不足”的校训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聚力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融合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莞工的力量。
曾鹏举
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党委副书记
从2007年2月开始,我非常荣幸能作为联络人,十多年来参与、见证学校与杨振宁先生的每次交往。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痛别杨振宁先生,回想起杨先生与学校往事的点点滴滴,无比痛心、惋惜和不舍。
![]()
2007年2月,我在莞籍香港实业家方润华先生会议室首次见到杨先生。彼时,我既紧张又激动,但杨先生平易近人,没有丝毫架子,瞬间打消我的顾虑。杨先生精神矍铄、思维非常清晰敏捷,记忆力也超好,十几二十年前的往事细节记得清清楚楚。
2009年5月,学校在图书馆门口旁树立杨先生铜像,希望以杨先生的原话作为碑文,鼓励莘莘学子。杨先生非常严谨务实,亲自逐字修改了两三个来回,最终确定现在的碑文。虽然这是杨先生与莞工交往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从这些小事小节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人生态度。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铭记杨先生的谆谆教诲,在学术上追求严谨,在做人上保持朴实,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选对方向、坚定前行。电智学院正面向学生开展杨振宁先生与莞工情缘及其科学贡献、科学精神等学习实践活动,希望我们的青年学子,能秉承“学而知不足”的校训、“爱国奋斗、追求卓越”的莞工精神,以杨先生为榜样,既要有探索科学前沿的勇气,也要有服务国家社会的担当,这是对杨先生最好的告慰。
海洋
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今天听闻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倍感沉痛。2018年到北京拜见先生的珍贵场景,此刻更清晰地浮现于脑海。
![]()
会面中,我向杨先生汇报了东莞理工学院与散裂中子源的合作情况及共建多物理谱仪的工作进展。杨先生专注聆听后,特别关心莞工的发展建设,着重谈及散裂中子源与同步辐射光源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大科学装置是支撑前沿科学研究的关键基础,适用的学科、领域广泛,对推动学科突破、提升科研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我校与散裂中子源地理相近,这一独特优势为合作研究提供了天然便利。他叮嘱我们务必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加快相关领域学科建设步伐。
尽管先生年事已高,他思维依旧敏捷,提问直指问题本质。这种直击核心的学术洞察力,让我深受触动。先生敏锐的科研视角与深刻的问题剖析能力,已深深烙印在我心中。这让我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始终警醒自己要保持洞察事物本质的清晰认知,既要紧跟学术前沿动态,更要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态度,不敢有丝毫松懈。
如今,先生虽已远行,但先生心里始终装着国家、关心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这份精神和风骨依然激励着我们,我们也将带着先生的期许继续奋勇向前!
张友炳
宣传部校园文化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杨先生曾先后6次莅临我校指导,我有幸参加后5次的拍摄宣传工作。
我在校读书时,已经知悉杨先生是本校名誉校长,也曾在10周校庆上聆听了先生为本校志贺的题词。终于在2008年2月,先生第二次莅临之际,有机会亲炙先生教益。我渴望这难得的机会,可以拍一拍大人物,同时心中更是充满了紧张。
当我看到杨先生时,他神彩奕奕、步履矫健,就如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邻居老人。我的内心一下就平静下来,放下惴惴不安,抓住难得的机会,狂按快门……两天行程下来,我拍下将近400张的照片,最终较为理想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在后续的四次莅校指导中,我力争拍出杨先生的神韵,拍出他与莞工绵密的情缘——在光影中,照见先生指点莞工发展的瞩望、师生相谈尽欢的笑颜、深情凝望陈省身-杨振宁铜像的静思、品尝莞工荔枝的欢愉……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像是在为莞工与先生的情缘,添上一个隽永的印记。
斯人已逝,光影不灭。何其有幸,我成为这份唯一情缘的记录者,曾用镜头拍摄了杨先生,用光影永远锁定了他目光温润、温言软语的样子。
王剑华
首届杨振宁奖学金获得者
电子工程系2008届毕业生
杨先生给莞工人带来了“学而知不足”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莞工人追求卓越,我也受用至今。正如《感动中国》给杨先生的颁奖辞所言:“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杨校长的用苦良心,莞工人也都明白。
![]()
有幸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听到杨先生的讲座,见到杨先生在莞工亲手栽下罗汉青松,颁奖舞台上近距离接触杨先生,我深刻感受到,杨先生的治学精神与人生态度是我们毕生追求的精神坐标。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黄市生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2018届毕业生
我很荣幸于2018年跟随校领导一起到清华大学,与杨振宁先生面对面交流。当时,杨先生一是关怀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二是问我当时所做研究课题的原理。他对我们年轻力量的关怀与支持无处不在,让我深感温暖与鼓舞。杨先生告诉我,要不断研究、不断积累、不怕苦。
当时,我瞬间想起了由杨先生所题写的校训——“学而知不足”,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后来,我逐渐明白人生的价值起于不断学习、贵在不懈坚持。我将之总结为“博学”,我体会到了博学能拓展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问题。很多问题不是解决不了,而是我没有想对方向或想到重点。而博学的前提,正是谦虚与好学。
毕业至今,我仍时常感恩母校给予的机会,感恩杨先生的教导。沉痛悼念,深切缅怀我们的杨振宁校长!
林煜乔
学生社区知行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2022级杨振宁创新班学生
我是初中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时,第一次“认识”杨振宁先生。进入莞工就读、了解到杨振宁创新班后,我搜索了许多资料,才知道杨振宁先生跟我们学校的联系不少。当时,一种奇妙的感觉浮现心中——儿时书中的人物走到了我身边。
深入了解了杨振宁先生的治学故事、他与莞工的深厚情缘,再加上这几年的自我探索,我逐渐理解杨振宁先生所身体力行的“终生学习”理念,感受到其中流露出的强韧生命力。杨振宁先生以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他为莞工题写的校训“学而知不足”。
现在,我正在备战2026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我选择了跨专业的方向,眼前机会和挑战并存。杨振宁先生的治学精神不仅给我带来了做出这一选择的勇气,更让我坚定想法,要保持在自己热爱、好奇的领域探索的从容和执着。
文字来源 | 受访者 宣传部
图片来源 | 郑胜宾 宣传部
图文编辑 | 顾晓桐
一审 | 顾晓桐 二审 | 范晖帆 三审 | 叶妙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