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黑洞拍照,科学家们想出的办法很巧妙——寻找黑洞的“剪影”。
什么叫剪影呢?想象一下,你站在明亮的背景前,把手举起来挡住阳光,手就会在地上投下一块阴影。黑洞拍照的原理也是这样。黑洞本身确实看不见,但它周围有高温气体盘,会发出明亮的光。这些光线靠近黑洞时会受到强烈引力的弯曲,有些光线被吞噬,有些则绕着黑洞转弯逃逸出去。最终我们在图像中看到的就是:一圈弯曲发亮的光环,中间是一个完全黑暗的“影子”。这就是黑洞的剪影。
早在2000年前后,天文学家法尔克等人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遍布全球的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来观测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阴影?当时这个想法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进入21世纪,全球多国的天文学家决定联合起来,酝酿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测计划:打造一台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去拍摄遥远黑洞的照片。这个计划后来被称为“事件视界望远镜”,英文叫Event Horizon Telescope,简称EHT项目。
EHT的思路是,利用干涉测量原理,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协同起来,就像拼接出一面覆盖整个地球的巨型镜子。这样一来,望远镜的有效口径相当于地球直径那么大,足以看清几千万光年外黑洞周围的细节。这个艰巨工程从筹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塞思·弗莱彻是位科学记者,他跟随拍摄团队多年,用纪实的笔触还原了科学家们如何创造奇迹的故事。
主角之一是谢普·多尔曼,EHT项目的发起者和负责人。他和一群富有冒险精神的天文学家立下了雄心壮志:要在全球架设一张望远镜“天罗地网”,捕捉黑洞的真容。这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弗莱彻跟随多尔曼的脚步,带我们看到了这项任务的复杂程度。科学家们要奔波于世界各地的天文台:美国亚利桑那高原上的亚毫米望远镜阵列、南美安第斯山的阿塔卡马沙漠望远镜阵列、夏威夷火山顶上的天文台,甚至南极点冰天雪地里的 SPT 望远镜,都成了他们的目的地。要让这些相隔万里的设备同时协同观测,团队面临的困难一个接一个。
首先是设备升级和技术攻关。科研人员夜以继日改造望远镜的场景。他们需要为各台望远镜安装全新的超高精度原子钟,确保不同地点的观测数据时间同步到十亿分之一秒的级别——只有这样精确,日后才能把各地记录的信号准确叠加在一起,合成清晰的图像。一个紧张的场面:在某座偏远山顶的天文台里,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把一台沉重的铯原子钟从一楼搬到二楼的控制室。表面看这只是普通的搬运工作,但弗莱彻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科学家们如履薄冰的心态。他写到,楼梯狭窄陡峭,每一步都关系着千万美元设备的安危,所有人屏息凝神,生怕一个不小心前功尽弃。这台钟将为望远镜提供精准的时间基准,它的每一次“滴答”都关系着能否捕捉到黑洞。
除了技术挑战,更大的考验是全球协作。在全球范围调度资源,就好比指挥一场跨国“交响乐演出”:每个望远镜都是乐队中的一件乐器,必须在同一时间奏响同一首曲子。想想看,同一时刻,智利是凌晨,夏威夷是黄昏,多个时区的望远镜要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同时指向同一个目标。这需要团队精确计算地球自转和各地日出日落的时间,也需要老天爷配合——只要有一个地方遇到坏天气,整场“演出”就功亏一篑。
为了这难得的同步机会,科学家们筹划了好多年,申请观测时间、协调国际团队,真的像在排练一场极其复杂的交响乐。2017年4月,关键时刻到了。各国天文台严阵以待,硬盘阵列高速记录着海量的数据。由于数据量实在太庞大了,根本没法通过网络传输。科研人员早早准备好了“快递方案”:把装满数据的硬盘从各地空运到美国麻省的处理中心,再进行统一分析。当最后一个观测夜晚结束时,南极站点因为极夜即将进入半年的冬眠,北半球的望远镜也相继完成了任务,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数据“冲洗成像”的结果。
这一等,就是整整两年。数据处理和图像重构是格外艰巨的工作,需要全新的算法和极大的耐心。为了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四组完全独立的科研团队分别处理数据,直到确认结果完全一致才公布答案。在这个过程中,还涌现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年轻的计算机科学家凯蒂·鲍曼参与开发了重建图像的关键算法。2019年4月,当第一张黑洞图像即将公布时,团队成员在办公室合影留念,凯蒂激动得用双手捂住了脸——这一瞬间的照片后来在网上走红,成为科学史上的经典画面:年轻的女性科学家与黑洞影像同框,象征着新一代科研力量的崛起。
终于,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2019年4月10日,包括中国上海天文台在内的全球多地同步召开新闻发布会。当那张期盼已久的黑洞照片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时,现场掌声雷动,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正如历史学家评价的,EHT的首张黑洞影像不仅精彩验证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更为黑洞的真实存在提供了无可置疑的直接证据。照片中明亮的环状结构和中心的黑暗区域,与广义相对论的预测高度吻合。这意味着什么?爱因斯坦100多年前写下的方程,依然准确无误。他仿佛正跨越时空与我们会心一笑:曾经被他怀疑的黑洞,如今以如此直观的方式向他致敬。
也难怪这本书的英文名字翻译过来,叫做“爱因斯坦的影子”——黑洞投下的“暗影”,正是爱因斯坦理论在宇宙深处留下的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