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具文化内涵的一个。自古以来,重阳节就被赋予了登高祈福、敬老爱老、避灾消厄等丰富寓意。民间流传着“九月初九4不做,诸事顺遂人长久”的俗语,这“4不做”究竟指什么?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让我们从历史渊源、民俗传统和现实意义三个维度,深入解读重阳节的这些老规矩。
![]()
一、不登高不佩茱萸:违背重阳核心仪式的禁忌
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习俗莫过于登高。据《荆楚岁时记》记载,这一传统可追溯至东汉时期。相传桓景为避瘟疫,听从费长房建议,携家人登高、佩茱萸囊、饮菊花酒,最终躲过灾祸。这种“登高避灾”的原始信仰,逐渐演变为重阳节的核心仪式。
茱萸在重阳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古人认为茱萸是“辟邪翁”,其辛烈气味能驱虫避瘟。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更让茱萸成为重阳的文化符号。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茱萸含有挥发性物质确实具有一定杀菌作用,印证了古人的智慧。若在重阳节忽视这两项传统,不仅错过调节身心的良机,更失去了与传统文化的连接。
![]()
二、不祭祖不敬老:背离孝道精神的忌讳
重阳节自古就有“老人节”的属性。汉代《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宠妃戚夫人被害后,侍女贾佩兰每逢重阳便“食饵饮菊酒”以寄托哀思,这种祭奠先人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家族祭祀活动。唐代官方正式将重阳定为法定节日,百官休假祭祖。
现代社会尤其需要重视这一传统。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8亿,空巢老人占比超50%。重阳节不开展敬老活动,既违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也错失传承家风的重要契机。浙江等地近年兴起的“重阳家宴”,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创新传承。
三、不赏菊不饮菊酒:忽略养生智慧的遗憾
菊花是重阳节的“延寿客”。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情怀,使菊花成为士人精神的象征。而从养生角度看,重阳时节饮菊花酒、佩菊花囊的习俗极具科学依据。菊花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古人“菊酒辟恶”的说法与现代保健理念不谋而合。
![]()
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显示,菊花配伍糯米酿制的传统菊酒,确实能缓解秋燥症状。现代人若忽视这一传统,不仅失去体验古人养生智慧的机会,也难以体会“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节日意趣。
四、不说晦气话不行恶事:维系和谐的人际守则
重阳节在道教文化中被视为“升天成仙”的吉日,这种宗教背景使得节日期间特别讲究言行禁忌。清代《燕京岁时记》明确记载重阳日“忌口舌”,这与“九九”谐音“久久”的吉祥寓意密切相关。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节日期间的积极心理暗示能显著提升群体幸福感。调查显示,重阳节期间开展敬老活动的社区,居民幸福感指数平均提升23%。若在此时发生冲突或口角,不仅破坏节日氛围,更可能影响后续人际关系。
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这些重阳禁忌表面看是束缚,实则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从环境适应角度看,登高活动符合秋高气爽的气候特点;从健康管理论,菊茱萸的使用暗合秋季养生需求;从社会功能说,敬老祭祖强化了家族凝聚力。
![]()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理解这些传统的深层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指出:“传统节俗是民族文化DNA,适当遵循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建议现代人可以这样传承:
1. 简化仪式但不失内核,如以家庭登山替代远足
2. 创新形式但保留精髓,用电子贺卡表达敬老情
3. 科学解读传统习俗,理解其健康价值
重阳节的这些老规矩,承载着中国人对健康长寿、家庭和睦的美好期盼。在这个重阳节,让我们暂别繁忙,陪长辈登高赏菊,感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温情,体悟传统文化中那些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毕竟,节日的真谛不在于形式本身,而在于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