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让自己感到有需求,别人就一定会让我失望或者羞辱我。
在心理动力学的视野中,个体的人格结构与情感模式,很大程度上由其内在的、潜意识的“生命叙事”所塑造。这套叙事是一个包含了核心信念、情感基调、行为脚本及预期结果的内部工作模型,它如同一部隐形的剧本,指导着个体如何理解自我、他人与世界。对于回避型人格而言,其核心叙事通常围绕一个悲观的预言展开:“如果我让自己感到有需求,别人就一定会让我失望或者羞辱我。” 这一陈述并非简单的负面想法,而是一个组织其全部情感体验与人际互动的核心范式,其形成、运作与维持,遵循着一套严密且自洽的心理逻辑。
叙事的起源:早期适应与内在工作模型的构建
这一叙事的根源,需追溯至个体的早期客体关系经验。根据约翰·鲍尔比的内在工作模型理论,个体在生命早期与主要抚养者(客体)的互动中,会形成关于“自我是否值得被爱”与“他人是否值得信赖”的核心图式。
对于一个未来将发展出回避型人格的个体而言,其早期的需求表达——无论是对于食物、安抚、陪伴还是共情——常常遭遇不一致、不可得或充满创伤性的回应。这种回应可能表现为持续的忽视、情感上的冷漠、或直接的嘲讽与羞辱。例如,一个哭泣寻求拥抱的孩童,可能被斥为“软弱”或“烦人”。久而久之,孩童的潜意识为了在心理上存活下来,会进行一种适应性的归因:将客体的不可靠内化为自我的缺陷。其逻辑链条如下:“我的需求带来了痛苦的后果(失望/羞辱)。为了维持与客体的联结并避免痛苦,我必须否认我的需求。因此,‘有需求的我是坏的、不可爱的’。”
于是,一个旨在自我保护的内在叙事得以确立:表达需求是危险的,它将必然引致拒绝与伤害。他人被普遍地预设为不可信赖的、会令人失望的。这套叙事在当年保护了脆弱的自我,使其免于承受彻底的被抛弃感。然而,当这套适用于童年特定环境的生存策略,被僵化地应用于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时,便构成了病理性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