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海地,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或许是贫穷,混乱,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加勒比海小国从建国起就没摆脱过苦难的枷锁。
2010年1月12日,一场7级地震突袭首都太子港,43秒内撕碎了城市的日常,也让全球的目光与善意骤然聚集,超过22万人遇难、150万人无家可归的惨剧,催生出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响应最迅速的救援行动。
![]()
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诺的133.4亿美元援助款,加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这样的超级监护人坐镇,所有人都以为,这场灾难会是海地的重生契机。
可十年后再看,废墟之上依旧是废墟,甚至比灾前更依赖外部、更失去希望,明明手握全球援助的救命钱,海地为何没能走出困局?
![]()
要理解地震后海地的扶不起,得先回到它的起点,1804这一年,海地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可独立的喜悦还没消散,法国就带着独立赔偿”的枷锁找上门来,要求海地支付约1.5亿法郎(相当于当时海地数十年的财政收入),否则就不承认其独立地位。
这笔债务像座大山,压得海地喘不过气,后续又被美国以保护为名交替敲诈,前前后后被外部势力勒索了100多年,好不容易还清债务,国内的乱局又接踵而至。
![]()
顶层精英把自己当成国家蛀虫,只想着榨取资源,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底层的暴力帮派则信奉拳头说话,街头冲突成了日常。
最讽刺的是,当时的海地人连渴求一个暴君式独裁者来稳定秩序都是奢望,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势力能真正掌控国家,整个社会陷入了谁都想捞好处,谁都不担责任的死循环。
![]()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在2010年地震发生前,海地已经失去了任何内部变革的可能,掌握资源的人全成了国家的敌人,这样的底子,注定让后续的救援难上加难。
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08秒,太子港正处于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可没人能想到,一秒钟后,灾难会以碾压式的姿态降临,7级地震只用了43秒,就把这座城市撕得粉碎。
![]()
原本喧嚣的市场已经变成了一片瓦砾堆,更让人恐惧的是,地震中还夹杂着无数根劣质钢筋在混凝土里崩断、扭曲的声响,那声音成了很多幸存者一辈子的噩梦。
破坏如此严重和海地糟糕建筑质量脱不了关系,这个国家没有任何建筑规范和抗震标准,绝大多数房子都是用劣质混凝土、细弱的钢筋和空心砖搭建的,别说7级地震,就算是小震都可能坍塌。
![]()
象征国家主权的白色总统府,几秒钟内就变成了一堆破碎的瓦砾,整个太子港,在地震发生47秒后,几乎从地图上被抹去。
地震停止后,太子港被一层厚厚的白色混凝土粉末覆盖,最初的几分钟里,城市陷入了令人窒息的超现实寂静。
![]()
地震的惨状震动了全世界,很快,全球救援力量向海地聚集,两个月后,数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承诺为海地提供总额超过133.4亿美元的援助资金。
为了确保这笔巨款用在实处,联合国还专门任命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为海地问题特使,克林顿当时向全世界宣告,这次要在废墟之上重建一个更好的海地。
![]()
那会儿,不仅全球媒体看好海地的重生,连海地人自己都抱着期待,他们以为,有了这么多钱和大人物的帮助,总算能摆脱苦难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场看似顶配的救援,最后会变成一场背叛,美国记者乔纳森・卡茨是地震的亲历者,也是后续援助行动的长期观察者,他写了一本书叫《开过来一辆大卡车,海地的地震、援助和背叛》,里面用大量证据揭开了援助的遮羞布。
![]()
比如美国国际开发署拿到政府30亿美元拨款后,把绝大部分合同都交给了几家美国私营承包商。
这些公司通过收取高昂的管理费、给美国专家开天价薪水、采购美国供应商的材料等方式,让大部分援助款又流回了美国的经济体系。
![]()
有数据显示,每1美元援助款里,有67美分最终流向了华盛顿周边60公里范围内的公司,真正用在海地本土的少得可怜。
更荒唐的是,连清理废墟这种最简单的体力活,都被外包给了多米尼加等其他国家的公司,海地本地人根本没机会参与。
![]()
而作为超级监护人的克林顿,不仅没阻止这种乱象,反而还把大量利润丰厚的项目交给了和自己家族、克林顿基金会或美国民主党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这些项目大多以失败告终,给海地带来的实际帮助微乎其微,民间机构的表现同样让人失望,美国红十字会当时筹集了近5亿美元善款,承诺要为海地建造数千套永久住房,可后来调查发现,实际建成的房子只有6套。
![]()
美国问责署的独立审计报告更是给出了扎心的数据:美国提供的援助资金中,只有不到1%直接流向了海地政府机构,0.6%直接流向了海地本地公司或组织。
换句话说,全球捐给海地的救命钱,大部分都成了其他国家企业的肥肉,海地人连汤都没喝到多少,援助款没起到作用就算了,更可怕的是,这场救援还给海地带来了新的灾难。
![]()
地震后,海地政府陷入瘫痪,国际援助机构和成千上万个非政府组织顺理成章地接管了一切,他们设立临时诊所、分发食物和水、搭建帐篷营地,在紧急阶段确实帮了不少忙。
可问题在于,紧急阶段过后,这个临时系统非但没有解散,反而固化成了一个非政府组织共和国,这些外来机构成了海地的隐形政府,所有关于重建的关键决策,都是在千里之外的会议室里,由一群对海地历史文化一无所知的外国人制定的。
![]()
他们一边系统性地阉割海地政府的治理能力,让海地官员连签批文件的权力都没有,一边又在法理上强调我们只负责救急,不负责治理,因为治理是海地政府的责任。
这种既要当裁判,又不想担责的做法,让海地彻底失去了自主重建的能力,只能被动依赖外部援助,更致命的打击发生在2010年10月。
![]()
地震过去9个月后,一场霍乱疫情突然在海地爆发,并且迅速蔓延到全国,最终,这场疫情导致超过1万人死亡,近百万人被感染。
后来的流行病学溯源调查发现,疫情的源头竟然是联合国尼泊尔维和部队:当时尼泊尔正流行这种霍乱菌株,而维和部队的士兵把未经处理的排泄物直接排入了海地的河流,将致命病菌带入了水源。
![]()
面对铁证,联合国的反应却极其冷漠:长达6年的时间里,他们拒绝承认责任、拒绝道歉、拒绝赔偿,甚至无视受害者家属的法律诉讼。
直到2016年,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联合国才发表了一份含糊其辞的道歉,但至今没有对受害者做出任何实质性的赔偿。
![]()
如今的海地,情况比地震前更糟:90%的大米依赖美国进口,50%的粮食需要从国外购买,成了全球11个饥饿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内部改革不可能,外部援助靠不住,普通百姓想逃离都没门路,这个国家,仿佛被困在了灾难-援助-更糟的恶性循环里。
![]()
回头再看2010年那场地震,最讽刺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全球的善意最终变成了伤害:援助款没救海地,反而养肥了外来企业。
维和部队没带来和平,反而带来了霍乱,临时救援系统没帮海地重建,反而摧毁了它的自主能力。
或许正如乔纳森・卡茨在书里写的那样,世界确实给海地开过来一辆大卡车,但卡车装满补给后,却碾碎了海地最后的希望,然后呼啸而去,只留下一片更荒凉的废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