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国产剧沦为“预制菜”,亿万观众积压已久的愤怒也因此爆发。
《人民日报》突然亮剑,资深演员林永健不再沉默,编剧闭门造车,作品悬浮失真,流量明星霸屏。他痛斥这种“流水线”生产模式,不仅扼杀原创,更把观众当傻子。
被明确痛批之后,国产剧乱象有望改变吗?流量演员们会就此走出舒适圈吗?
![]()
悬在天上的剧本
资深演员林永健在官媒《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精品是怎样炼成的》的文章,分量可不轻。
它不只是一个演员的个人感慨,更像是一次借由权威平台发出的行业警示,直指国产影视创作中那些让人越来越难以忍受的弊病。
![]()
感觉林永健简直是把许多观众憋在心里的话都给捅了出来,他批评编剧、批评作品、批评流量现象,刀刀见血。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些编剧简直是在“云端”搞创作,把自己关在豪华酒店里,靠想象去描绘老百姓的酸甜苦辣。
这话说得太对了,也恰好为我们揭开了当前国产影视怪象的第一个症结:那层永远也捅不破的“悬浮”滤镜。
![]()
这就像现在流行的“预制菜”,看起来色香味俱全,包装精美,可一尝就知道,没有烟火气,没有灵魂,因为创作的源头一旦出了问题,下游的产品自然好不到哪去。
当下的剧本创作,正陷入一种严重的“预制化”困境,创作者们似乎忘了该去菜市场和公交车上寻找灵感,反而热衷于从模板库里调取现成的“料理包”,进行一番机械的拼接组装,最终端上来的故事,既没有现实的根基,也缺乏动人的新意。
![]()
最典型的就是对生活常识的集体“失忆”。
比如那部都市剧《凡人歌》,里面一个高管角色,月薪税后三万五,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明明是相当可观的收入了,他却在剧里天天喊穷,声称经济紧张。
可一转头,这个家庭每月开销算下来三万一,居然还能轻松一次性掏出几十万资金,这账是怎么算的?观众都看懵了。
![]()
还有那个公务员角色,在北京奋斗十年,存款只有二十万,竟然从没想过去申请公租房,这种脱离实际的“高端预制”内容,除了让普通观众觉得莫名其妙,根本无法产生任何共鸣。
更别提年代剧《故乡的泥土》里那个离谱的情节。
![]()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北无极农村,剧中角色为了逃生,纵身一跃跳进了滹沱河,听起来很悲壮是吧?
但任何一个对当地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由于上游从1958年开始修建水库,滹沱河下游河段在七十年代后期早就干涸见底了,别说跳河逃生,当时河道都变成一片沙滩了,《北京日报》都曾报道过。
![]()
剧中角色还能一夜之间沿着铁轨步行超过六十公里,这体能,专业运动员看了都得自愧不如,这种连基本调研都懒得做的“劣质预制”,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除了常识硬伤,叙事的惰性更是让人审美疲劳的重灾区。
![]()
流量流水线谁在量产明星
几乎所有题材都在套用那些用了十几年的“万能模板”,年代剧《灼灼韶华》,热依扎饰演的女主角,身边必然有一个偏心的婆婆和一个贪婪的小叔子,为了凸显她的大女主光环,连公公这样的角色都要被设计得能力低下。
![]()
身边的人还得接二连三地死去,就为了凑一个“美强惨”的人设,仿佛不这样就不会写故事了。
这种“苦情英雄”的叙事模式,在税务稽查剧《大河之水》里又被复制了一遍,男主角的遭遇几乎就是《人民的名义》里侯亮平和《扫黑风暴》里李成阳的翻版。
![]()
许亚军老师一出场,观众光看他那张脸,都能猜到他演的又是那个固化的反派角色,明明是讲税务稽查的专业剧,非要混搭进刑侦剧的元素,结果两边都没讨好,专业性大大削弱。
甚至连张国立老师主演的《我的后半生》,都被观众戏称为老年版《小时代》,剧里把老年人的生活处理得光鲜亮丽,完全理想化、明星化,讨论的房产加名等家庭关系问题,也完全不符合现实逻辑。
![]()
这哪里是创作?这分明就是流水线生产。
如果说剧本是影视作品的“菜谱”,那演员就是负责烹饪的“厨师”,但如今,连“厨师”本身都开始被“预制化”了。
经过“清朗行动”的整治,流量演员的问题虽然有所收敛,但并未根除,反而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渗透在行业的毛细血管里。
![]()
流量明星这套玩法,本质上就是把一个个鲜活的演员,打造成特定“人设”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上去。
这条生产线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演员角色的高度同质化,不信你看演员成毅。
从《琉璃》到《莲花楼》,他几乎成了“美强惨战损”类型的专业户,甚至在他的新剧《赴山海》里,造型都和《莲花楼》有着惊人的相似度。
![]()
这显然是经纪公司和平台为他精心“预制”的安全牌,能最高效地实现粉丝效益,但也把他牢牢地锁死在了这个框框里。
还有演员张晚意,短短半年时间里,他连续播出了四部古偶剧,人设和扮相几乎是复制粘贴,这种为特定流量明星量身定做角色的现象,正在扼杀演员表演的多样性。
![]()
更严重的是,这些“预制明星”正在侵占和垄断特定的题材市场,军旅剧火了,肖战、杨洋、黄景瑜、白敬亭这些流量演员就蜂拥而至,角色设定还出奇地一致,大多都是“刺头兵”。
年代剧成了新风口,范丞丞、赵露思、杨幂的身影也立刻出现,“热门题材、流量明星、戏骨配角”,已经成了资本市场最爱用的“爆款预制公式”。
这种模式看似稳赚不赔,却严重挤压了实力派新人的生存空间。
![]()
行业资源过度向头部流量倾斜,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更可怕的是,被“预制”出的顶流明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特权的滋生。
林永健就提到,有些知名演员会带着自己的编剧团队进组,随意修改剧本,早年间,演员吴谨言也曾因采访安排问题,被央视点名批评过耍大牌。
![]()
这一切,都在破坏着一个健康、平等的创作秩序,而当剧本和明星都开始“预制化”,整个行业的生产模式自然也难逃此劫。
复制粘贴原创精神去哪儿了
在资本厌恶风险的天性驱动下,一种更宏观的“预制”倾向开始蔓延,那就是放弃艰难的原创探索,转而依赖对已有成功模式的复制、翻拍和跟风。
![]()
艺术创作,就这么被降维成了低风险的商业投机,这股“拿来主义”的风潮在电影圈表现得尤为明显。
盘点一下近两年的院线电影,你会发现翻拍作品多得惊人,2023年的爆款《消失的她》,翻拍自一部苏联电影。
![]()
同年的《拯救嫌疑人》和《无价之宝》,原型都是韩国电影,到了2024年,贾玲导演的《热辣滚烫》,也是翻拍自日本电影《百元之恋》。
有趣的是,这些翻拍作品的原作,很多都并非什么影史经典,有些甚至口碑平平。
![]()
片方选择它们,恰恰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国内外的信息差,相当于购买了一个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故事半成品”,这种模式风险低、成本可控,自然受到资本的青睐。
国产剧领域虽然直接翻拍的不多,但剧情的同质化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
![]()
尤其是古偶剧,简直成了“工业糖精”的重灾区,相似的剧情、雷同的人设、千篇一律的场景,甚至连演员的妆造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这就是将一种成功的类型“预制”成了生产线,然后不断复制,直到把这个类型的生命力彻底消耗殆尽。
不只是古偶,都市职场剧和家庭伦理剧,同样深陷套用公式的泥潭,整个行业似乎陷入了“什么火就抄什么”的内卷怪圈,原创精神奄奄一息。
![]()
结语
林永健在《人民日报》上的振臂一呼,或许就是吹响变革号角的前奏。
这篇文章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观众和市场对于“预制菜”的忍耐已经到达了极限,那个靠糊弄就能赚快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下帷幕。
中国的影视行业,其实从来不缺优秀的创作团队,也不缺能打动人心的好故事,近些年涌现出的《人世间》和《漫长的季节》等备受好评的原创佳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它们告诉我们,“手作”的精品依然是市场的主流和观众心底最深切的期盼,变革或许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已经明确。
这个行业未来的希望,终究属于那些愿意扎根生活、尊重创作规律,愿意下“笨功夫”去精雕细琢的创作者。
我们需要更多像林永健这样有良知的从业者站出来发声,更要相信观众那双雪亮的眼睛,最终是观众的选择,将推动风向的真正转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林永健:做演员不容易,认真努力是最基本操守——中国新闻网
林永健人民日报撰文:精品是怎样炼成的——人民日报
林永健人民日报撰文:某些顶流演员,排场很大……——绍兴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