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在民间征集到一件铜镜。当时中国流失在外的文物太多了,各种顶级艺术品也是拍卖行的常客。
这一点就很奇怪,西方拍卖高古文物大多以中国为主,偶尔出现埃及文物,他们自己却以文艺复兴后的藏品为主流。
而这件铜镜看起来很普通,上面只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几个字。工作人员并没有在意,直接扔在库房吃灰,这一放就是60多年。
![]()
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收藏
直到2021年,该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馆馆长宋后楣,在整理库房的时候,拿着手机上自带的手电筒,意外照射到这面铜镜。
通过光线,她竟发现好像有个佛像的影子反射到了墙面。
后来经过馆方的反复实验,发现只要在特定位置,打光照射到干净的镜面上,就有一尊佛像被反射到墙上,美国人惊奇地称之为“魔镜”!
![]()
宋后楣和铜镜
于是她查阅大量资料,发现中国古代确实出现过这种神奇的技术,叫“透光镜”。
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各藏有一件,被认为是日本制造。
但经过考证,宋后楣认为这种技术就是来源中国。因为日本的这种铜镜主要出自江户时期,也就是17世纪之后。
而在中国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拥有了。
![]()
反射出的“佛像”
佛像清晰无比,周身还环绕着发散的光晕。这就怪了!抛光的镜面很干净,明明只能照清楚人脸,那这佛像到底是怎么出来的?
其实它的原理,并不是真的让光穿透青铜,而是镜体本身存在肉眼难以察觉的厚度差异。
古人在铸造、打磨的工艺中,镜背有花纹图案的地方就稍厚,结构更紧密。
而无纹处则稍薄。这种差异在镜面抛光时,因受力不同,形成了极其微妙的,且与背面图案相对应的曲率变化。
![]()
西汉 “见日之光”镜 藏于上海博物馆
简单来说,平常的照射看不出来,就当个镜子用。
但当平行强光照射镜面时,因厚处的曲率不同,以及肉眼很难发现的“凸起”,反射光线的聚散程度也就不同。
于是,背面的花纹或隐藏的图案,就仿佛被“翻译”成了光与影的图案,非常清晰地显现出来。
这需要工匠对金属特性、铸造收缩和打磨技艺有登峰造极的理解与控制,失之毫厘,便不会有这种效果。
![]()
博物馆的原理图
那面宋代或更晚的佛教主题透光镜,就足以让美国人啧啧称奇了,但上博的那面“见日之光”国宝铜镜,更证实了在西汉,这种工艺就已达到巅峰。
这面镜子比宋镜更为华丽,背面装饰着云纹、连弧纹,并铸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吉祥语。
1975年,复旦大学的光学系也模拟一面透光镜,并提出一个观点:铸造时因厚薄不同会产生淬火应力,但必须要手工反复刮磨,把镜子磨到极薄,才能把这些应力释放出来。
后来上海交通大学也做了实验,发现全透时,镜体没有花纹的地方曲率厚度为0.4毫米,半透时为0.5~1毫米,难以想象古人是用什么方法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
西汉透光镜效果
关键是这种“透光镜”远远不止一面,上博就有两面,江西也出土过一面西汉时期的,河南更出土了两面唐代精美的宝相花透光镜。
有一种说法是宋代之后这种高超技术就失传了,反而在日本“发扬光大”。不过宋后楣认为,现存国外的几面透光镜,大概率都是来自中国。
光,果然能跨越千年,让我们看到古代工匠那无与伦比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