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是日本科学家北川进,这位74岁的“酒鬼教授”,用三十年的孤勇,创造了又一科学奇迹!
他发明的MOF(多孔配位聚合物)材料,被称为“分子积木”,能吸附气体、储存能源,甚至从干燥的空气中“造出水”。
又一科学奇迹诞生在日本!正式破解世纪难题,能在沙漠中凭空造水。
![]()
每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都起源于不起眼的细节。半个世纪前,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一位名叫理查德·罗布森的年轻化学家,在准备教学用的分子模型时,无意中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钻孔的木球通过连接杆拼装后,竟能形成极其规律、稳定的三维结构。
这种结构的美感让他想到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连接也能如此精确排列,那么人类是否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分子建筑”?
经过十多年的实验,他终于在1989年成功将带正电的铜离子与四臂有机分子结合,形成了像钻石一样的多孔晶体结构。
显微镜下,这种晶体的内部布满微小空腔,犹如一栋“分子公寓”,每个空洞都能“住”进分子或气体。
![]()
这一成果曾令他欣喜若狂,但科学界的反应却极其冷淡。因为这种结构虽然美丽,却太脆弱,稍有振动就会崩塌。学界普遍认为,它不过是个“好看的玩具”,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命运的种子往往在被忽视的角落悄悄发芽。
当全世界的研究者都摇头离去时,一位来自日本的年轻化学家,却被这个“失败的概念”深深吸引。那就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北川进。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科研界正沉迷于半导体与导电材料的狂热,但北川进偏偏“逆流而上”,选择研究几乎无人问津的Cu⁺离子。
![]()
他用X射线衍射实验反复验证,发现Cu⁺能形成一种“蜂窝状”的结构,不仅稳定,还能让气体自由进出,而不会破坏晶体框架。
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制造出了“会呼吸的固体”,一种能吸附分子、又能保持自身结构稳定的新型材料。
他将这种晶体命名为“多孔配位聚合物”(PCP),它正是后来MOF(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雏形。
北川进用自己的实验,推翻了此前“空洞结构必然不稳定”的认知,让“分子建筑”从科幻想象变成了现实。这一发现,犹如一束光,照亮了材料科学的下一个世纪。
![]()
作为科研界出了名的“酒鬼教授”,他嗜酒如命,却也在醉意中孕育出惊人的创造力。他的学生常笑他“酒量惊人,灵感更多”。
别人看他不务正业,但他总说:“化学家最大的本事,就是分得清好酒和毒酒。”
这句玩笑背后,其实藏着他对科学的洞察,真正的科学家,不是只会计算公式,而是能品味万物的本质。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MOF研究几乎被判了“死刑”。它的结构复杂、制备困难、稳定性差。同行们普遍认为它不可能成为实用材料。
北川进却固执地坚持着,他坚信“空旷的空间里,藏着最深的秘密”。
![]()
他带领团队花了十年时间,从分子层面重新设计结构键合,通过改变金属离子的配位方式和有机连接体的形态,终于让MOF具备了“柔性”,能像生物一样“呼吸”,在温度、压力变化下自动调节结构,却依然保持稳定。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让MOF真正从“科研玩具”变成可用于工业的材料。
他的实验室总是热闹的,学生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讨论生活与未来。北川进认为,科学研究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慢节奏”的长旅。
他告诉学生:“科学的奇迹,往往藏在别人不耐烦的地方。”
这种“慢”的哲学,让他在浮躁的时代中显得格外珍贵。
![]()
2000年代初,北川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发轰动。
MOF的潜力被重新认识,它可以吸附气体、储存氢能、过滤污染物,甚至有可能成为“碳中和”的关键技术基础。
全球的研究机构纷纷开始投入MOF研究,而北川进,成了“分子建筑师”的代名词。
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在酒中寻乐的工匠”,他醉心的不是荣誉,而是那种“用双手创造新物质”的幸福感。
![]()
北川进奠定了MOF的基础,而让它真正走向全球应用的,是另一位科学家——奥马尔·M·亚吉。这位出生于巴勒斯坦难民营的科学家,从小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
也许正因如此,他对“捕获分子”的概念有着近乎执念的热情。1995年,他首次提出“MOF”这个术语,并合成了第一种可控结构的MOF材料:MOF-5。
MOF-5像一个分子级的“海绵”,其内部孔洞之多、结构之广阔,几克粉末就能吸附上千倍体积的气体分子。
它能捕获二氧化碳、储存氢气、净化空气,甚至在极端干旱的地区从空气中吸取水分。这种“分子魔方”的诞生,让全球科学界震动,人类第一次拥有了能主动“呼吸”、选择性捕获分子的固体材料。
![]()
进入21世纪后,MOF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快速推进。加拿大公司Svante利用MOF材料开发出CALF-20系统,用于工业废气碳捕获,效率远超传统化学吸收法。
沙特阿美公司则用MOF提纯天然气,将能耗降低40%;而在阿联酋和约旦的沙漠,亚吉团队成功利用MOF实现“空气取水”,只需阳光照射,每天就能在干燥空气中产出几升清洁淡水。
这种材料的潜力几乎无穷:在能源领域,它能提升氢燃料储存效率;在环境领域,它能捕捉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在医药领域,它甚至被用于药物缓释与靶向输送。
科学家形容它是“材料界的瑞士军刀”,几乎可以在任何分子层面上重新定义物质结构。
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所言:“MOF就像一座微型城市,在有限的空间里,藏着无限的可能。”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用智慧与热情,让看似无用的“空洞”变成改变世界的力量。
![]()
从罗布森的木球灵感,到北川进的“醉中实验”,再到亚吉在沙漠中“凭空取水”,MOF的故事贯穿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人类探索。
科学究竟为何而存在?
也许,科学并非冷冰冰的理性堆叠,而是对未知世界最深的热爱与敬畏。
北川进在诺奖演讲中说:“科学不是征服自然,而是理解自然,与它共生。”
在他那半醉半醒的微笑背后,藏着人类最宝贵的信念,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笃信。这种信仰,才是科学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