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建华哥,你可不能走啊!」
「就是,我们都是看着你的面子才加入的,你一走我们怎么办?」
刘建华看着围在身边的七八个老人,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焦急和不安。
三个月前,他还是这个「夕阳红摄影协会」最受欢迎的会员,大家都喊他「建华老师」。
可现在,他却想要退出所有的老年活动,回到那个安静的家中。
「你们不懂,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刘建华摇摇头,眼中满是疲惫。
如果他早点明白那3个原则,如果他能坚持住底线,现在的一切会是多么不同...
![]()
01
刘建华今年64岁,刚从市图书馆退休,总觉得不自在。
按理说,每月四千多的退休金,加上老伴张秀英每月两千多的退休金,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可是最近几个月,他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聊。
「老刘,你这天天在家里待着也不是个事儿。」
张秀英看着坐在沙发上发呆的丈夫,忍不住说道。
「要不你也去参加点活动?」
「什么活动?」
刘建华有些没精神地问。
「小区里不是有很多老年活动吗?什么合唱团、太极队、摄影协会的。」
张秀英坐到他身边,「你不是一直喜欢拍照吗?」
刘建华想了想,确实,退休后的生活太单调了。
每天就是买菜、做饭、看电视,偶尔和老同事聚聚餐,但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也不可能天天见面。
「那我去看看吧。」
第二天上午,刘建华在小区公告栏看到了「夕阳红摄影协会」的招新通知。
「每周三次活动,免费学习摄影技巧,定期组织采风活动。」
这个介绍让刘建华很感兴趣,他拨通了上面的电话号码。
「喂,您好,请问是摄影协会吗?」
「是的,您是想了解我们协会的情况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听起来很热情。
「我想参加你们的活动。」
「太好了!我是协会的会长王志远,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见个面?」
「今天下午可以吗?」
「当然可以,我们在阳光咖啡厅见面。」
下午两点,刘建华来到约定的咖啡厅。
王志远看起来五十多岁,穿着很得体,说话也很有条理。
「刘老师,您以前是做什么工作的?」
王志远一边给刘建华倒茶,一边询问。
「我在市图书馆工作了三十多年,刚退休半年。」
「那您的文化水平一定很高,我们协会正需要您这样的人才。」
王志远的话让刘建华心里很舒服。
「我们协会现在有三十多个会员,都是退休的老同志。」
王志远拿出一个相册,「这是我们最近的一些活动照片。」
刘建华翻看着照片,里面都是一些老年人在各个景点拍照的场景,看起来确实很有意思。
「我们每周有三次活动,周二是理论学习,周四是实践拍摄,周六是作品交流。」
王志远介绍着,「而且我们还经常组织外出采风,去年我们去了九华山、黄山、泰山。」
「听起来不错。」
刘建华点点头,「需要交费吗?」
「会费每年三百块,主要用于活动场地租赁和设备购买。」
王志远笑着说,「这点钱对您来说应该不算什么。」
刘建华觉得三百块钱确实不多,当场就决定加入。
「太好了,刘老师,欢迎您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王志远显得很高兴,「明天就是周二的理论学习,您一定要来参加。」
回到家,刘建华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秀英。
「挺好的,你有个爱好总比天天在家闲着强。」
张秀英也很支持,「不过你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知道了,就是拍拍照,能有多累。」
刘建华心情不错,感觉生活终于有了新的色彩。
02
第二天下午,刘建华来到摄影协会的活动场所,是社区活动中心的一间会议室。
里面已经坐了二十多个老人,男女都有,年龄大都在六十岁以上。
「各位老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们的新会员刘建华老师。」
王志远让刘建华站起来介绍自己。
「大家好,我叫刘建华,刚从市图书馆退休,很高兴能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欢迎欢迎!」
「建华老师,以后多多指教。」
大家的热情让刘建华感到很温暖。
「建华老师,您坐我旁边。」
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主动招呼他,「我叫李秀芳,加入协会两年了。」
「李老师,麻烦您了。」
刘建华坐下来,发现这些老人都很友善。
「今天我们学习人像摄影的构图技巧。」
王志远开始讲课,虽然内容不是很深奥,但对于刘建华这样的初学者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建华老师,您觉得怎么样?」
课后,李秀芳问道。
「挺好的,王会长讲得很实用。」
「是啊,王会长可是专业的摄影师,以前在报社工作过。」
李秀芳很崇拜地说,「我们能跟着他学,真是太幸运了。」
「王会长人也很好,从来不收额外的费用。」
旁边的一个老大爷也插话道,「我是老陈,参加了三年了,王会长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听到大家对王志远的夸赞,刘建华对这个协会更有好感了。
「对了,建华老师,您有相机吗?」
李秀芳问道。
「有,一台佳能的,不过比较老了。」
「那正好,明天我们去紫金山拍秋景,您带着相机一起去。」
「太好了,我正想实践一下今天学的构图技巧。」
第二天早上八点,刘建华就来到了集合地点。
已经有十几个会员在等车了,大家都背着相机,看起来很专业。
「建华老师,您来了。」
王志远笑着招呼他,「今天的天气不错,正适合拍照。」
「是啊,阳光很好。」
上了大巴车,刘建华发现这些老人都很活跃,在车上有说有笑。
「建华老师,您是第一次参加外拍活动吧?」
坐在他旁边的是一个叫赵大明的老人,六十五岁,以前是中学校长。
「是的,有点紧张。」
「没关系,我们都很友善,而且王会长会指导我们的。」
赵大明很和蔼,「您以前拍过什么题材?」
「主要是拍拍家人,风景照也拍过一些。」
「那今天正好可以学学风景摄影的技巧。」
到了紫金山,王志远组织大家开始拍摄。
「大家注意,拍摄秋景要突出色彩的层次感。」
王志远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光线的运用也很重要。」
刘建华认真地听着,按照王志远的指导进行拍摄。
「建华老师,您的构图很不错。」
王志远看了看刘建华拍的照片,称赞道,「有天赋。」
这句话让刘建华很高兴,更加认真地学习起来。
一天的活动很快结束了,大家都收获很大。
「建华老师,今天拍得怎么样?」
李秀芳问道。
「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
刘建华很满意,「王会长教得真好。」
「是啊,我们这个协会的氛围特别好。」
赵大明也说道,「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
回到家,刘建华兴奋地把今天的经历告诉了张秀英。
「看你这高兴的样子,参加这个活动确实不错。」
张秀英也很开心,「以后你就有事情做了。」
「是啊,而且这些老同志人都很好,我觉得找到了组织。」
刘建华感觉自己的退休生活开始变得充实起来。
03
接下来的两个月,刘建华积极参加协会的各种活动。
他不仅摄影技术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和会员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建华老师,您的这张照片构图真棒。」
周六的作品交流会上,王志远拿着刘建华的一张梅花照片夸赞道。
「还是您教得好。」
刘建华谦虚地说。
「建华老师太厉害了,才学了两个月就拍出这么好的作品。」
其他会员也纷纷称赞。
这种被认可的感觉让刘建华很有成就感。
「各位老师,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
王志远突然站起来,表情很兴奋,「我们协会被选中参加市里的老年文化节摄影展。」
「真的吗?」
「太好了!」
大家都很激动。
「不过,参展需要一些费用。」
王志远的表情变得有些为难,「每个人需要额外交五百块钱,用于作品冲洗装裱和展览布置。」
听到这个消息,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
「会长,这五百块钱必须交吗?」
有人问道。
「不是必须,但是如果不参加,就没有展示作品的机会了。」
王志远解释道,「这是我们协会的一个重要机会,可以提高知名度。」
「我觉得可以,五百块钱不算多。」
赵大明率先表态,「能参加市里的展览是好事。」
「我也同意。」
李秀芳也说道,「机会难得。」
看到几个老会员都表态支持,其他人也纷纷同意。
「建华老师,您的意见呢?」
王志远问刘建华。
刘建华想了想,五百块钱确实不多,而且能参加市里的展览也是件好事。
「我也同意,什么时候交费?」
「下周一之前交给我就行。」
王志远显得很高兴,「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保证会把这次展览办好。」
回到家,刘建华把这件事告诉了张秀英。
「又要交钱?」
张秀英皱了皱眉头,「上次不是刚交了年费吗?」
「这次是参加市里的摄影展,是额外的活动。」
刘建华解释道,「五百块钱不多,而且能展示自己的作品。」
「那你自己决定吧。」
张秀英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支持丈夫的爱好。
第二天,刘建华把五百块钱交给了王志远。
「建华老师,您的支持我会记在心里的。」
王志远很感激地说。
「应该的,这是为了协会的发展。」
刘建华觉得这钱花得值得。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
一周后的理论学习课上,王志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
「各位老师,我有个想法想跟大家商量一下。」
王志远站在讲台上,表情有些严肃,「我们协会现在发展得不错,但是活动场地一直是个问题。」
「怎么说?」
有人问道。
「社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经常被其他团体占用,我们有时候要等很久。」
王志远解释道,「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固定活动场所。」
「您的意思是?」
「我在市中心找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场所,面积比现在大一倍,而且设备齐全。」
王志远显得很兴奋,「不过租金比较贵,每个月要三千块钱。」
听到这个数字,大家都有些吃惊。
「三千块钱?那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得多少钱?」
老陈算了算,「我们有三十多个会员,平摊下来每人每月得一百多块钱。」
「是的,确实不便宜。」
王志远点点头,「但是我觉得这是必要的投资,有了固定的场所,我们就能开展更多的活动。」
会议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我觉得现在的场地也挺好的,没必要换。」
有人表示反对。
「是啊,每个月多交一百多块钱,负担有点重。」
「但是现在的场地确实有问题,经常被占用。」
赵大明支持王志远的建议,「而且新场地设备更好,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
「建华老师,您怎么看?」
王志远问刘建华。
刘建华有些犹豫,每个月多交一百多块钱确实是笔不小的开支。
但是看到大家都在等他表态,他不好意思直接反对。
「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
刘建华含糊地说道。
「那这样吧,大家回去考虑考虑,下次活动时我们再投票决定。」
王志远看出了大家的分歧。
散会后,李秀芳走到刘建华身边。
「建华老师,您真的支持换场地吗?」
李秀芳压低声音问道。
「我也不知道,每个月多交一百多确实有点贵。」
刘建华实话实说。
「我也觉得贵,但是大家都同意的话,我们也不好反对。」
李秀芳有些无奈地说。
这句话让刘建华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在这种集体决策中,个人的真实想法往往被群体压力所掩盖。
04
接下来的几天,刘建华一直在思考换场地的事情。
他找了几个关系比较好的会员私下交流,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对增加费用有意见,但是在公开场合却不敢表达。
「建华哥,说实话,我们这些退休老人,每个月的收入就那么点,多交一百多块钱确实有压力。」
老陈私下对刘建华说,「但是王会长这么用心为大家服务,我们也不好意思反对。」
「是啊,而且看起来支持的人不少。」
刘建华也有同样的困扰。
「其实支持的人主要就是那几个老会员,新来的会员大部分都有意见。」
老陈透露了一些内情,「但是他们在协会里有威望,新人不敢反对。」
这番话让刘建华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协会。
他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民主和谐的决策过程,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建华老师,您对换场地的事情怎么看?」
周四的外拍活动中,赵大明主动找到刘建华。
「我觉得现在的场地也挺好的。」
刘建华试探性地说道。
「可是您上次不是说可以考虑吗?」
赵大明有些意外,「而且王会长这么用心,我们应该支持他。」
「我是觉得费用有点高。」
刘建华实话实说。
「建华老师,我们这个协会能有今天,全靠王会长的努力。」
赵大明的语气变得有些严肃,「作为会员,我们应该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
这句「无条件支持」让刘建华很不舒服。
「赵老师,我觉得大家可以讨论嘛,不一定要无条件支持。」
「讨论当然可以,但是最终还是要服从集体决定。」
赵大明的态度很坚决。
这次对话让刘建华意识到,这个看似和谐的协会,其实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权力结构。
王志远作为会长,在协会中有着绝对的权威,而那些老会员则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新来的会员虽然人数不少,但是在这种权力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
「建华,你怎么看起来不太高兴?」
晚上,张秀英注意到了丈夫的情绪变化。
「没什么,就是协会的事情有些复杂。」
刘建华把换场地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
「我觉得你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
张秀英听完后说道,「参加活动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承受压力。」
「可是大家都支持,我一个人反对的话......」
「那就退出呗,又没人逼你参加。」
张秀英的话很直接,「老刘,你不要把自己绑得太紧。」
张秀英的话让刘建华陷入了深思。
确实,参加老年活动本来是为了丰富退休生活,如果变成了负担,那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这几个月来,他已经和协会的成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果退出的话,会不会让大家失望?
而且,他在摄影方面也学到了很多东西,王志远确实是个好老师。
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让刘建华很难做决定。
第二天是周六的作品交流会,也是对换场地进行投票的日子。
刘建华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活动现场。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就换场地的事情进行投票。」
王志远站在前面,手里拿着一沓纸条,「同意的在纸上写'同意',不同意的写'不同意'。」
大家开始在纸上写自己的意见。
刘建华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写下了「不同意」。
「好,我来统计一下票数。」
王志远开始数票,「同意换场地的有...二十一票。」
「不同意的有...八票。」
「还有四票弃权。」
听到这个结果,刘建华有些意外。
他以为反对的人会更多,没想到支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好,根据投票结果,我们决定搬到新的场地。」
王志远宣布结果,「从下个月开始,场地费每人每月一百二十块钱。」
散会后,几个投了反对票的会员聚在一起。
「怎么支持的人这么多?」
有人不解地问。
「我觉得有些人可能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刘建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是啊,这种公开投票,压力太大了。」
老陈也同意这个观点。
「那我们现在怎么办?服从决定还是退出?」
有人问道。
大家面面相觑,都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我觉得我们应该再观察一段时间。」
刘建华最后说道,「如果真的不适应,再考虑退出。」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刘建华彻底改变了想法。
05
新场地确实比原来的场地条件好很多,空间大,设备齐全,装修也很不错。
但是,随着场地的升级,王志远对协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各位老师,现在我们有了这么好的场地,我们的活动也要升级。」
在新场地的第一次理论课上,王志远宣布了几个新的决定。
「首先,我们要统一服装,我已经订做了协会的服装,每套一百五十块钱。」
「其次,我们要购买一批专业的拍摄设备,每人需要再交三百块钱设备费。」
「最后,我们准备开展一些收费的培训项目,邀请专业摄影师来讲课,每次课程收费八十块钱。」
听到这些新要求,会议室里出现了窃窃私语声。
「王会长,这些费用是不是有点多了?」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道。
「艺术投资从来都不便宜。」
王志远的语气很坚决,「我们要想在摄影方面有所成就,就必须舍得投入。」
「可是我们都是退休老人,收入有限。」
「那就看大家对摄影的热爱程度了。」
王志远的话让气氛变得有些紧张,「如果觉得费用高,可以选择退出。」
这种近乎威胁的语气让刘建华很不舒服。
「王会长,我觉得这些决定是不是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
刘建华忍不住开口了。
「建华老师,您有什么意见可以说。」
王志远看着刘建华,眼神有些不悦。
「我觉得费用增加得太快了,大家需要时间适应。」
刘建华尽量用平和的语气表达自己的想法。
「建华老师,您刚才说什么?」
赵大明突然站起来,语气很不友好,「您是不是对王会长有意见?」
「我没有对王会长有意见,我只是觉得......」
「您觉得什么?」
赵大明打断了刘建华的话,「王会长为了我们协会的发展操了多少心,您不感激就算了,还在这里挑毛病?」
「我不是挑毛病,我是在表达不同意见。」
刘建华有些激动。
「什么不同意见?」
李秀芳也站起来了,「建华老师,您是不是觉得王会长的决定不对?」
面对几个老会员的质疑,刘建华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我只是觉得大家应该有讨论的权利。」
刘建华坚持自己的立场。
王志远冷笑了一声,「建华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会长当得不合格?」
「我没有这个意思。」
刘建华被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搞得很狼狈。
「那您什么意思?」
「我就是觉得费用增加得太多太快了。」
「嫌费用高就退出,没人逼您参加。」
王志远的话说得很绝。
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刘建华。
「好,那我就退出。」
刘建华站起来,准备离开。
「建华老师,您别冲动。」
有几个和刘建华关系比较好的会员想要劝阻。
「建华哥,您不能走啊!」
「就是,我们都是看着你的面子才加入的,你一走我们怎么办?」
看到这种情况,王志远的脸色更难看了。
「建华老师,您要走就走,但是别煽动其他人。」
「我什么时候煽动别人了?」
刘建华愤怒地反问。
「您现在的行为就是在分裂协会。」
王志远指责道,「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您这样做合适吗?」
面对这种指责,刘建华感到了深深的委屈和愤怒。
他本来只是想表达不同意见,没想到会被上纲上线到这种程度。
「你们说得对,我确实不合适参加这个协会。」
刘建华说完这句话,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走出会议室的刘建华心情非常复杂。
他原本以为参加老年活动会让退休生活变得充实快乐,没想到却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回到家,张秀英看到丈夫的表情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出什么事了?」
「我退出摄影协会了。」
刘建华把今天发生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
「退出就退出吧,本来就是为了快乐,搞得这么复杂干什么。」
张秀英安慰着丈夫,「大不了我们自己出去拍照。」
但是刘建华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妻子的安慰而好转。
他开始反思自己这几个月的经历,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
06
第二天上午,刘建华接到了老陈的电话。
「建华哥,您昨天走了以后,又有四个人表示要退出。」
「是吗?」
刘建华并不意外。
「王会长很生气,说是您煽动大家退出。」
「我什么时候煽动了?」
「我们都知道不是您煽动的,大家本来就对那些费用有意见。」
老陈解释道,「只是您敢于直接表达出来。」
「那现在怎么样了?」
「剩下的人开了个会,决定继续支持王会长。」
老陈的语气有些无奈,「但是气氛很不好,大家都有些勉强。」
挂断电话,刘建华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自己在参加老年活动的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也学到了很多教训。
如果他早点明白一些道理,如果他能坚持一些原则,现在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正在这时,电话响了。
「建华哥,我是李秀芳。」
电话里传来李秀芳有些颤抖的声音。
「秀芳,什么事?」
「建华哥,我想问您一件事,您觉得我们这样做对吗?」
「什么意思?」
「就是...就是那些费用的事情。」
李秀芳的声音很小,「我昨天晚上想了一夜,觉得您说得有道理。」
「秀芳,你不用勉强自己。」
「不是勉强,是真的觉得不对。」
李秀芳的语气变得坚决起来,「建华哥,您能不能告诉我,参加老年活动到底应该注意什么?」
这个问题让刘建华沉默了很久。
「秀芳,我也是刚刚开始反思这个问题。」
刘建华慢慢地说道,「我觉得参加老年活动确实有一些原则需要坚持。」
「什么原则?」
「这个......」
刘建华想了想,「我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改天我们详细聊聊。」
挂断电话后,刘建华开始认真思考这几个月的经历。
他想起了刚加入协会时的兴奋和期待。
想起了第一次外拍时的快乐和充实。
也想起了后来那些让他感到压抑和困扰的事情。
经过深入的反思,他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
参加老年活动看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很深的学问。
如果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不坚持必要的原则,很容易陷入各种困境。
而他这几个月的经历,正好验证了这些原则的重要性。
就在刘建华准备把这些感悟总结出来的时候,门铃响了。
「建华老师,您在家吗?」
门外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
刘建华打开门,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
「您是?」
「我是市老年大学的李主任,有件事想和您商量一下。」
这个突然到访的李主任带来了一个让刘建华意想不到的消息。
而这个消息,将彻底改变他对老年活动的认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那3个必须坚持的原则...